新生兒脫皮是因為過敏嗎 對寶寶會有什麼影響

編輯:東方女性2017-02-21 14:54新生兒護理
字體:
瀏覽:500次

  一、生理性質有脫皮情形

  1、表皮細胞轉換

  寶寶出生約兩禮拜左右,就會有脫皮現象。可能一夜之間,孩子稚嫩的皮膚就會開始爆皮,然後就開始脫皮。此為新生兒肌膚的新陳代謝,老舊的上皮細胞脫離,新的上皮細胞生長發育。

  2、屬於正常狀態

  寶寶出生時所附著於孩子皮膚上的胎脂,會跟隨上皮細胞的脫落而掉離,此即形成新生寳寳的生理性脫皮的狀況,原則上屬於正常現象,不用特別治療。

  3、角質層太過薄

  新生寶寶由於皮膚最表層的角質層過薄,真皮之間的連接也不夠緊密,因此經常有足踝、足底以及手腕部皮膚乾而粗糙的狀況出現。若要撩肌膚表麵,要在醫師指導下運用安全且溫和的保濕品。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尚未發育完全,皮膚的狀況也會比較多。

  二、肌膚局部青紫樣產生

  1、性質差異說明

  新生兒紫紺大部分為病理性,不算是正常的生理狀態;但是暫時性的紫紺並非疾病,家長可以不必為此過於擔憂,因為紫紺會自然消除。

  2、全身紫紺問題

  在口唇、手足與甲床下的紫紺,大多是因為四肢暴露受涼、擠壓、多血等狀況引發;或者在劇烈哭鬧、屏氣發生、食道逆流等所引起的呼吸短暫停止,也會有全身紫紺現象。

  3、生產過程中間

  與分娩過程時,新生寳寳受到外力損傷相關,像是產程太長,胎兒受擠壓的時間較多,有先鋒頭、先鋒臀、先鋒足等出現,特點為先鋒處有受到壓迫痕跡,伴隨局部青紫腫脹,甚至還伴有出血點。

  4、拍打腳底背部

  部分新生兒在娩出時哭聲太小或甚至不哭,醫護人員就會拍打寳寳的足底或背部,以刺激小孩啼哭出聲,此也為造成某個位置的青紫與皮膚出血點狀況。

  三、肌膚變色的情狀說明

  1、上下膚色不同

  有的寶寶一出生,就可看出其身上半部為蒼白色,但下半部為紅色,此為不正常的膚色。這是因為嬰兒的血液循環發育尚未完全,造成血液彙集於下肢的原因。

  溫馨提醒:此種上、下身顏色有別的狀況,可以經由移動寳寳的位置而得到改善。

  2、左右膚色差異

  若寳寳為左側臥時,右邊上麵的皮膚是少血的蒼白色,左邊下麵的皮膚是多血的鮮紅色,或可能為紫紅色。在往相反的方向更變位置時,肌膚顏色也會跟著改變過來。

  3、手腳膚色變藍

  此為寳寳的血循環相對不夠所導致的,隻要把嬰兒抱起來或移動其身體位置,此種皮膚顏色即能夠改變。

  四、皮膚會出現紅斑問題

  1、紅色斑點略述

  新生兒在出生前幾天,會有皮膚紅斑出現狀況。其形狀大小不一,而顏色鮮紅,會全身分布,通常以頭臉部還有軀幹為主。寳寳若有不適感,基本上也是幾天後就會消失,甚少超過一星期。

  2、無須特別處理

  部分新生兒有紅斑出現時,甚至會伴隨脫皮的現象。此外,皮膚紅斑不用額外處理,原則上寳寳的紅斑問題,對於健康是沒有任何威脅的,會慢慢自行消退。

  五、新生兒生理性脫皮現象:

  新生兒出生兩周左右,出現脫皮現象。好好的寶寶,一夜之間稚嫩的皮膚開始爆皮,緊接著就開始脫皮,漂亮的寶寶好像塗了一層漿糊,幹裂開來。這是新生兒皮膚的新陳代謝,舊的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出生時附著在新生兒皮膚上的胎脂,隨著上皮細胞的脫落而脫落,這就形成了新生兒生理性脫皮的現象,屬於正常現象,不需

  治療。

  2 新生兒的皮膚變色:剛出生的寶寶,真可以稱為“變色龍”:新生兒變動體位,皮膚顏色出現界線分明的不同變化,這就是醫學上稱的皮膚變色。

  3 新生兒的局部青紫:新生兒紫紺多是病理性的,不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但暫時性的紫紺不是疾病,新手爸爸媽媽不必為此著急,紫紺會自然消退的。

  4 新生兒的皮膚紅斑:新生兒出生頭幾天,可能出現皮膚紅斑。紅斑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顏色鮮紅,分布全身,以頭麵部和軀幹為主。新生兒有不適感,但一般幾天後即可消失,很少超過一周。有的新生兒出現紅斑時,還伴有脫皮的現象。

  5 新生兒的各種胎痣:新生兒出生後可在皮膚或黏膜部位出現一些與皮膚本身顏色不同的斑點或丘疹,稱為新生兒胎記,也叫“胎生青記”,醫學上稱為“色素痣”。胎記大多發生在寶寶的腰部、臀部、胸背部以及四肢,一般為青色或青灰色的斑塊。大多數胎記都無所謂,其中很多會在寶寶出生幾年內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