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戀人格丨越親密,越不安?

編輯:東方女性2022-07-19 17:25戀愛部落
字體:
瀏覽:114次

在心理學的親密關係當中,分別有安全型、焦慮型、疏離型、恐懼型四種人格,而回避型依戀人格正是其中相對普遍的一種。你是哪一種人格呢?是否是回避型人格,又是否遇到過回避型依戀人格的伴侶?

  一、極端自保的性格缺陷

  回避型依戀人格相對安全型依戀人格來說要更加的複雜,在建立親密關係之後的許多舉措,在旁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回避型依戀人格大多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早年父母親並沒有給到足夠的愛和溫暖支撐他們的成長,以至於他們長期處於一種“缺愛”的狀態。如若進入一段高濃度的親密關係當中,對他們而言確實一種不明的危險和沒有確定性的痛苦。而趨利避害便是人的天性,回避型依戀既渴望“愛”,又壓抑“愛”。感受到“愛”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會直接感受到不安全,於是觸發了他們從原生家庭裏帶來的,伴隨在成長經曆當中的原始創傷。

  對回避型依戀人格來說,“安全感”比“親密感”來得更加重要,一段他們在這段感情裏感受到不安全,就會直接縮進自己的安全區域裏。

  二、如何與回避型依戀人格相處?

  如果身邊遇到了回避型依戀人格的群體,確定需要與其相處,那麼還是要多花費點心思的。與回避型相處時,首先要保持獨立自我,在與其溝通交流時要做到情緒穩定。想表達對回避的關愛和照顧,也不要過度去付出對方不想要的東西,這樣會讓他感受到“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回饋,認為自己難以接收這樣的愛。對對方也不要有太多的情感需求,給對方足夠的空間感。

  總之,與回避型依戀人格的相處過程中,需要一個穩定的心態和足夠的耐心。否則就會嚇跑對方。

  三、回避型依戀人格如何自救?

  首先,造成回避型人格的主要根源還是來自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就是我們最早接觸到的親密關係氛圍。回避型在原生家庭中長期感受到不快樂,並且還要一直處於一個屋簷下相處,回避型在長大以後基本上都很獨立,想要擁有自己的空間,因而再次進入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且需要勇氣的事情。所以,不要害怕親密關係的建立,嚐試著打破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刻板印象,對過去的恐懼與害怕都是過去式,嚐試著打開心扉與對方多多溝通想法,學會勇敢愛自己。並且從醫學角度上來說,可以試著去看見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或者深入學習心理學相關,認識自我,重建自我。

  回避型依戀的人呐,請相信自己,打開心,勇敢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