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 人性的貪婪一覽無餘

編輯:東方女性2017-07-20 15:48戀愛部落
字體:
瀏覽:55次

  “中國式相親價目表”這個話題又一次上了熱搜。

  北京各大公園的相親角,見證了婚戀市場上地域、學曆、屬相的多重鄙視鏈:找對象寧願有輕微殘疾但不能沒有北京戶口,女博士無人問津,屬羊的女生嫁不出去……

  這裏鮮少有來擇偶的年輕人,大爺大媽把子女的條件寫在A4紙上,沿著街邊一字排開。

  北京中山公園的相親角已有十幾年曆史了。圖片來自鳳凰WEEKLY

  婚姻關係裏的硬條件,以最直接的形式鋪陳在公園的地磚上。

  門當戶對是相親角的第一鐵律。“京籍、未婚、有房、經濟條件好”是相親市場的標配。這裏有不少隨子女“北漂”的父母,帶著一條小板凳來到北京,想要在公園深處為子女占得一席之地。

  △

  相親是為了爸媽滿意,而不是自己中意

  “給孩子相親就像上班一樣。”受訪家長這樣說。

  代兒擇偶這件事,在很多家長眼裏,是一項艱辛又光榮的使命。

  但與其說家長在替孩子選伴侶,不如說是給自己選一個稱心如意的媳婦或女婿。

  一個人擇偶的路上,總有許多“過來人”給出相似的指南。考據派會把“門當戶對”奉為第一指南,直白的會告訴你“買豬看圈”,文藝的人會說“婚姻的本質是兩個家庭價值觀的結合”。不同的表達,都指向同樣的邏輯:戀愛雙方的原生家庭,在他們婚戀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根據鳳凰周刊的采訪,相親角的征婚簡曆是沒有照片的,家長們對自己孩子的描述,都是“膚白貌美氣質佳”,對適宜相親對象的外表也沒有過多要求,但本地戶籍的年限、住房位置、大小、價值等等要求,則是極盡所能地詳細描述。

  隻要是自己家孩子沒有的,就想著通過兒媳或女婿找補回來。

  戶口這件事上,北京人找北京人也已經算客氣了。據說帝都人找對象基於位置的鄙視鏈是精確到地鐵站的,望京西和天通苑隔了三個地鐵站,祖輩階級得跨越三千年。

  北京相親價目表。圖片源自鳳凰WEEKLY

  婚戀關係市場化,如果是忙碌的北京青年給感情生活找的出口,其實無可厚非。畢竟有無數的例子曾證明,勢均力敵的愛情最好過。

  而公園的招聘式相親不過是婚戀關係中的一個環節,隻是它放在了戀愛之前——畢竟到了年紀,誰也不想再把寶貴的歲月,浪費在美好的試錯上。

  比起這些,讓我驚駭的是“唯戶口論”擇偶觀下,父母對子女價值觀的影響。

  這是兩代人的合謀。

  之前有一部引起廣泛爭議的節目,叫《中國式相親》。

  它完美還原了“公園相親角”形式:坐在家中“催婚”的父母在台上相看,待娶待嫁的子女隻能退居後台,暗中觀察。

  在這樣的設置下,平時相親時父母的壓力、親戚的意見、長輩對婚嫁男女的評價體係……明白地展現在每一位觀眾的眼前。

  不少家長對兒媳婦的要求隻有兩個:“會生孩子”“會幹活”。

  還有的家長,一本正經地論證“手腳冰涼的女孩子不能要”,因為這樣的女孩可能有“宮寒”,而“寒氣”會傳給下一代,致使她生出的兒子會小腸疝氣,女兒會營養不良。

  原本在一段正常的戀愛關係中,不太可能有男生因女友手腳冰涼而分手。

  但在家長參與的場合下,這就變得微妙起來了:相親的男生默不作聲,仿佛接受了母親的判定。

  節目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和誇大,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來自長輩的經驗之談:

  “你那個女朋友看著瘦瘦小小的,別生不出孩子吧?”

  “不是我勸你,你屬狗,他屬雞,雞犬不寧!”

  “阿姨可是過來人…”

  公園相親角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屬羊的媳婦,哪怕她是京籍京戶、三環有房、985高校碩士也不要。

  而這僅僅是因為“十羊九不全”“女屬羊守空房”“八月羊挨刀殺”這些看似順口溜一般的俗語。

  △

  “我努力變得更優秀,不是為了讓你挑挑揀揀的”

  如果不是朋友小莊的親身經曆,我還以為這種情節隻會出現在都市婆媳劇裏。

  小莊名校畢業,性格開朗,一笑露出兩顆小虎牙,畢業後留在了當地一家時尚雜誌工作。她有一個從大學一直談到現在的男友,我們常開玩笑說,他的男友簡直是人生贏家。

  但第一次去男方家裏後,兩人就分手了。

  我十分疑惑,又不敢多問,倒是小莊咽不下氣,把一肚子苦水倒了出來。

  原來,小莊男友的媽媽一見到小莊長得好看,又生了兩顆虎牙,便認定這種長相的女孩是“紅顏禍水”,虎牙能“咬斷夫家命脈”,娶回家早晚得敗運氣。

  小莊一走她就和兒子攤牌:“你帶回來那女孩兒人挺好,就是麵相太妖,你得讓她把那兩顆尖牙矯正了,我才認她作媳婦。”

  更可氣的是,男朋友竟也沒有覺得這話有什麼不對,一五一十地轉達給了小莊,還一個勁兒勸她:“我媽帶我這麼大了不容易,要不咱們就去把虎牙磨了唄。”

  小莊被這種無厘頭的理由氣得不知道說什麼好,考慮了兩分鍾,斷然提出分手。

  聽完後,我點點頭對她說,你分得太對了。

  這一家子,當媽的迷信,兒子更是典型的媽寶,沒有質疑家長的勇氣。

  女孩若是嫁過去了,即便婚前感情再好,也很難長久地維係下去,因為作為妻子,最重要的責任是“旺夫”,所有人都盯著你這份責任。

  我一路努力讀書,不是為了看那個“女強人都嫁不出去”的白眼;

  我找到一份熱愛的工作,不是為了得到那句“工作的女人不顧家”;

  我泡健身房練出馬甲線,不是為了聽你抱怨“脂肪含量太低的女人是不是生不出孩子”;

  我自己掙到錢買自己喜歡的包包,不是為了得到你一個“敗家”的評價;

  我努力變得更優秀,不是為了讓你挑三揀四的。

  長輩的愛情觀裏,最喜歡強化一個人作為“家庭人”的那一部分。

  網友@Vigor綿綿熊一語道出了真相:“在相親市場上,很多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正確認識,明明兒子沒禮貌沒教養毛病一堆,隻因為工作單位穩定,便以為自己的兒子是天仙;明明女兒又聰明又可愛,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隻因為28歲了還沒有找到對象,就硬生生地覺得自己的女兒低人一等。”

  “寧願輕微殘疾也要北京戶口”秉承的正是這樣一種邏輯。男方認為,“外地人掙得再多也要背好多年房貸,萬一對方父母也是農村的,沒有醫保和退休金,生病照顧還要他管,以後有了孩子也不好上學,還得花錢報課外班,但找個北京的就省事多了。”句句指向都是將來的便利生活。

  家長滿心以為硬碰硬的條件把關,能夠為子女贏來一段幸福、“省事”的好姻緣,卻不知,當媽式擇偶緊接著就是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以便利條件為導向的擇偶,恰恰是一段痛苦婚姻的開始。

  △

  “其實我們是自願接受父母對我們人生的掌控”

  說到相親這件事,很多年輕人把它看做是戀愛自由的一種束縛。但其實,也可能是子女自願接受父母的安排。

  父母對子女生活的插手,總是滲透到方方麵麵:從教育到擇業、從定居地到嫁娶,甚至於寶寶怎麼喂養,秋天要不要穿秋褲……每一個重大決定都少不了父母的參與。這樣看來,父母在結婚對象的選擇上插手,實在不意外。

  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年輕人僅憑一己之力很難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北京,一份普通單位公務員的起薪是6000元,朝陽區的房價均價8萬一平,在房價和工資同步上漲的前提下,靠自己的固定收入湊足一套普通小兩房首付,得省吃儉用攢五十年。

  《歡樂頌2》裏王柏川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在上海有自己的小事業,並非不求上進的啃老族。他也很喜歡樊勝美,但在房產分配上,王柏川依然隻能選擇接受母親的安排,房產證上不加樊勝美名字。

  王柏川還是一個相對比較精英的年輕人。很多時候,剛畢業的年輕人甚至沒辦法憑自己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

  他們不得不尋求父母的幫助,接受父母安排的工作,順便接受父母掌舵自己的人生。

  前不久微博出現了一個令人心酸的話題:我不想用父母一生的積蓄來娶你。

  用盡父母一生的積蓄來構築婚姻的圍牆,或許是當代普遍的一種無力。

  與其說是愛情買賣,不如說是全家協同上陣的一場階級保衛戰。其中最令人絕望的部分莫過於,這種無力感來源於我們的不自立。

  父母幹涉你的生活,除了他們的控製欲作祟,你對他們的依賴更讓對方認為你沒法處理好自己的生活。

  一邊抱怨父母插手你的生活,想要“自由”;一邊又要求父母為你提供房提供車提供工作。這樣的自己,難道不比父母更加貪心嗎?

  畢竟你到了這個年紀,也應該知道,自由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