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日本車非愛國 抗日雷劇煽動狹隘民族感情(5)
《1944:騰衝之圍》衝擊“抗日雷劇”
餘戈:中國人對抗戰史不可“吹牛”
《1944:騰衝之圍》作者餘戈說:“戰爭考驗一個民族素質的現代化程度,而且是其中最核心的那部分,如,理性、認真、嚴謹、堅忍的作風。這些轉換至和平歲月,就是現代企業最推崇的信條。那個在工廠流水線上經受了此種檢驗的他國員工,一轉身就可能在戰場上成為你的勁敵。”
日前,《1944:騰衝之圍》在三聯韜奮書店首發。餘戈在本書中延續了其首倡的“微觀曆史”的研究寫作風格,以時間為經、戰地為緯,用了52章、80萬字的篇幅,全麵細膩地還原了騰衝之戰。
發布會開始前,餘戈和主持人崔永元被困在發生故障的書店電梯裏近半個小時;若時光回溯70年,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與日軍第56師團,在雲南騰衝膠著了整整127天。崔永元說:“今天的很多年輕讀者,看過不少抗日雷劇。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對他們的思想可能是一種衝撞。”
《1944:騰衝之圍》上部“遊擊騰衝”記述了自1942年5月騰衝淪陷後,遠征軍遊擊部隊、騰衝抗日縣政府及民眾對侵略軍的不屈抗爭。中部“海拔最高的戰場”和下部“浴火之城”則記述了自1944年4月至1944年9月,共計大小戰鬥40餘次的騰衝反攻戰。從戰事的前因後果,到具體的戰役、戰鬥部署,從雙方兵力、兵員成分,到武器裝備、戰鬥力評判,甚至日軍殘兵的逃跑路線,所述之細致堪稱“戰場考古學”。
國內寫戰爭的作品中紀實文學較多,且主要用中國方麵的史料。餘戈則用中日之間的史料“互參”,再綜合來自第三方的資料,如美國、英國,力求完整、客觀。一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就在“掘地三尺”的史料發掘中浮出水麵。
騰衝之戰在史書上是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重創日軍第56師團主力,並在決戰中殲滅“騰越守備隊”三千餘人,迫使日軍第148聯隊焚燒軍旗。其中反攻高黎貢山,創造了在“二戰海拔最高的戰場”(據美軍戰史)上的山地野戰記錄;騰衝圍城作戰,則首開城市攻堅戰之先河,騰衝因而成為中國在八年抗戰中收複的第一座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