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財富500強 吉利不敵廣汽(3)
本次五百強排行的標準是營業收入而不是利潤,因此子公司眾多、規模龐大的國內車企占了便宜,即便利潤率較低也可以進入榜單,有的合資車企更是借合並財務報表之利登上了榜單,抽去外方的利潤,恐怕早就落在500名之外。相反,國外上榜車企多數都是上市公司,不但擁有較高的營業收入,還有不錯的利潤率。

值得關注的是,國外上榜車企都有強大的本國零部件企業入圍。本次入圍世界五百強的零部件企業中,德國有大陸、博世,日本有愛信、電裝,美國有江森自控,就連韓國都有摩比斯入圍。這些核心零部件企業為本國汽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後盾,但國內無一零部件企業入圍五百強。中國汽車工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可見一斑。
從市場分布看,國外上榜車企的產品都銷售到全球市場,並且國外市場銷量都超過本土市場。國內上榜車企則主要以國內市場為陣地,隻有零零星星的產品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全球化程度明顯落後於國外對手。

從服務滿意度看,國內上榜車企的銷售和售後服務滿意度也低於國外同行。J.D.POWER公布的2013年銷售滿意度調查顯示,德係、法係、日係、韓係車企都有提升,國內車企雖有提升,但無一進入前五名。在銷售和售後服務滿意度上,國內車企有很大待提升的空間,而目前這種響應消費者需求明顯滯後的市場表現,與世界五百強的身份相距甚遠。
可見,中國車企進入世界五百強隻能算是一個安慰獎。那些憑借合資企業的貢獻進入世界五百強的車企更像是外方的陪襯。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的話一針見血,他說,要實現汽車強國戰略,合資30年後是否續簽值得商榷。“當初日本韓國也是走引進技術的路線,日本到了30年馬上不再續簽,堅定自主,韓國合約進行了一半就撕毀單幹。我們合資一到期馬上續簽30年,還給批建三、四、五、六甚至七、八工廠,等於給列強開綠燈。”
有業內人士認為,繼續合資造汽車的做法類似精神鴉片,已經讓中方患上了依賴症,沒有膽量和能力拒絕續簽,而借助合資模式衝頂世界五百強的想法更是癡人說夢、空中樓閣。沒有完全獨立的品牌、技術和市場,以及零部件體係的共同強大,任何世界五百強的美譽都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