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夜宵真的會導致胃癌嗎

編輯:東方女性2014-10-20 11:45娛樂
字體:
瀏覽:74次

  流言:

  總是太晚進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吃夜宵對胃的傷害非常大,因為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壽命很短,約2~3天就要再生一次,再生過程一般是在夜間胃腸道休息時進行。經常在夜間進餐會使胃黏膜得不到及時修複,甚至破壞胃黏膜。

  真相:

  夜晚太晚進食往往被認為會“傷胃”、“使胃得不到休息”,甚至還被認為是胃癌發生的罪魁禍首。在新聞報道中,“年輕白領常年加班吃夜宵患胃癌”這樣的標題也不時出現。然而,即使在一些個例中“常吃夜宵”和“胃癌”真的先後出現,這也不能說明它們之間存在聯係。

  胃黏膜要在夜晚修複嗎?

  流言中提到,夜晚是胃黏膜細胞休息恢複的時間,這時候不能刺激它蠕動,要讓它好好“睡一覺”。而如果這個時候進食,會對它們造成嚴重的損傷,甚至可能致癌。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黏膜或者皮膚一樣,胃黏膜平時的修複依靠的是上皮細胞不斷地更新換代。胃腸黏膜是體內增生最迅速的組織之一,增生和生長與表麵細胞剝落所致的細胞丟失之間保持平衡狀態。新生細胞從增生區向表麵移動,並逐步分化為表麵上皮黏膜細胞,與此同時衰老的上皮細胞從表麵剝落,並被周圍上皮細胞吞噬而得以清除。

  胃黏膜大約3~5天就會完全更新一遍。黏膜細胞這種更新換代的過程是持續進行的,並沒有研究發現它與晝夜節律之間存在相關性。因此,流言中提到的胃黏膜要等到夜間休息時才能修複、夜間進食會阻礙修複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吃夜宵患胃癌?沒有證據支持

  流言中提到的理論解釋沒什麼道理,那麼又有沒有研究數據提示吃夜宵和胃癌風險有關呢?答案也是沒有。在Pubmed等醫學數據庫中檢索可以發現,目前還沒有研究將進食時間晚(以及進食到睡眠之間的時間間隔短)與胃癌風險聯係起來。

  在提及胃癌的風險因素時,英國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UK)、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循證醫學數據庫UpToDate等權威機構和各個診療指南也均未將進食時間納入其中。雖然各個專業機構都認為飲食是影響胃癌發病的重要因素,但他們所強調的是“吃什麼”而非“何時吃”:過多的鹽和醃漬食品攝入才是真正與胃癌有關的風險因素。

  吃飯太晚,食管可能受傷

  並沒有證據表明吃夜食與胃癌發病存在相關性,不過如果吃飯時間太晚,並且吃完就去睡覺,確實也可能給消化係統帶來一些麻煩。

  一些研究顯示,進食到睡眠的間隔時間太短會增加胃食管返流的發生風險[1]。而胃酸返流不僅會帶來“燒心”的不適感覺,而且也會損傷食管。食管黏膜如果長期處於胃酸的刺激下,就有可能產生所謂的“不典型增生”,逐漸發展為癌前病變,進而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有研究顯示,進食到睡眠間隔時間短確實是食道癌發生的潛在風險因素[2]。在2014年8月刊登於《腫瘤外科年鑒》期刊的一篇論文也指出,這一因素與胃與食管交接處發生的賁門癌也有關聯[3]。不過好消息是,這些研究也發現,隻要避免吃完夜宵就睡覺的情況,並在餐後散散步,就可以降低這一風險了。

  預防胃癌,應該怎麼吃?

  胃癌究竟與哪些因素相關呢?我們不妨先看一看專業的答案。耶魯大學綜合癌症中心的德維塔(Vincen T. DeVilta)和他的同事在2011年所編著的第9版《癌症——腫瘤治療原則與實踐》中羅列了一係列有證據支持的胃癌高發因素。除了遺傳以外,影響胃癌發病率的幾個重要因素包括飲食、職業、吸煙、幽門螺杆菌感染、肥胖和放射線暴露等等。在飲食方麵,高鹽攝入、過多的醃製食品攝入和維生素A、C攝入不足都與胃癌風險的增加有關。

  從這裏可以看出,要想減少胃癌風險,“吃”確實是需要重點注意的方麵。不過比起吃飯時間,“吃什麼”更值得關注。此前已有一係列研究發現,高鹽攝入、高醃製食品攝入與胃癌發病有關,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的缺乏也會產生不利影響。不少人會選擇高鹽的醃製肉類、香腸或是燒烤作為夜宵,如果說吃夜宵真的增加了胃癌風險,這些“重口味”的食譜恐怕要承擔主要責任。

  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當屬幽門螺杆菌。目前認為,幽門螺杆菌感染會導致胃潰瘍的發生,在胃黏膜反複受損和修複的過程中,胃黏膜上皮細胞可能會突然出現“變異”,轉化為癌前病變,這樣就增加了發展成為癌症的可能。對於幽門螺杆菌感染合並潰瘍的患者,需要進行規範的幽門螺杆菌根治治療。而要想預防幽門螺杆菌感染,注意飲食衛生條件很重要。如果選擇衛生條件不好的大排檔作為夜宵,也可能增加幽門螺杆菌感染的風險。

  此外,遠離煙草、多吃蔬果並保持健康的體重,也對預防胃癌有所幫助。

  結論:

  “吃夜宵導致胃癌”的說法缺乏證據支持,不過進食後很快睡覺可能導致胃食管返流並損傷食管。與其把責任都推到夜宵身上,不如好好管理食譜和生活方式來保護你的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