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收官 不能忽略現代年輕人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
28日晚,《人民的名義》揭曉終極懸念,祁同偉、趙瑞龍等幕後勢力浮出水麵,貪腐分子紛紛落網,滿足了觀眾對收官劇情的最大期待。數據顯示,該劇收視率超過8,成為近年來的“劇王”。對全民追看《人民的名義》這一現象,該劇出品人、總製片人高亞麟稱,通過不斷充實和升華影視作品的主流價值內核,觀眾的觀賞、認知迎來了一次質的提升,也給了不忘初心的創作者以勇氣。
《人民的名義》是今年以來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高亞麟笑言“確實有點出乎意料”。“我和李路導演在將近三年的時間裏,一直在堅守我們的初衷——一部好的文化作品,一定要有價值、有意義。”
高亞麟稱,丁黑導演幾年前拍的《大秦帝國之崛起》今年在中央台播出,也是備受追捧,這些現象說明,通過不斷充實和升華影視作品的主流價值內核,觀眾的觀賞認知迎來了一次質的提升,這也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我們要用好作品來捍衛我們的傳統文化。《人民的名義》的成功,給了那些不忘初心、踏踏實實做好作品的創作者繼續堅守創作初衷的勇氣和信心。”
演員出身轉型做導演的高亞麟坦言,現在的“90後”“00後”所接受的資訊和觀片量以及他們的品味不比中老年觀眾低,有的甚至超過其他年齡層的觀眾。“我們不能忽略和輕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主旋律作品麵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通過年輕觀眾的視角來審視作品,而不是沉浸在以前的固有思維裏。”
高亞麟強調,“我反對將創作、發行文化作品當作‘生意’,文化作品一定有它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它不是消耗品。現在很多投資人、製片人隻重視‘人氣’,動輒就是 數據演員 流量明星 。殊不知,要把一個文化產品做得好看,出品人、製片人首先就要專業才能搭建起與作品相契合的研發團隊。”《人民的名義》的成功充分說明,中國的影視市場不缺乏投資,不缺乏好的導演、演員和工作人員,缺的是專業的製片人。
資本的介入是一把“雙刃劍”,大量熱錢的湧入讓很多影視從業者“猝不及防”,市場對作品供給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必然導致專業人員對整個市場的判斷不那麼清晰和理智。高亞麟進一步表示,中國影視從業者的培養和成長速度遠遠沒有跟上熱錢湧入的速度。優秀的、專業的職業製片人、出品人的匱乏,使資本和藝術之間缺乏高質量的對接,於是就出現了IP熱、天價片酬等等現象。如何迅速培養一批優秀的製片人,以適應和促進中國影視市場的良性發展和國際化,是業界值得深思的問題。
《人民的名義》可謂戲骨雲集,數十位實力派演員同台對戲讓觀眾大呼過癮。如何挑選演員成了高亞麟的新挑戰,對此,高亞麟認為,選演員很重要的一項標準是考量人品藝德。“我要勸勸那些年輕的藝人:多鑽研你的業務,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我堅守著這個原則:選演員、選導演、選編劇,氣質、人品和技術這三項指標是最重要的。”
在高亞麟眼中,評價“好演員”的標準,首先是藝德。一個藝德高尚的人,不會把注意力放在片酬多高、帶多少個助理、要遲到多長時間才顯得“腕兒大”。藝德源自他發自內心的對這個行業的熱愛,他把表演或者創作當作他的生命,而不是沽名釣譽的工具。“我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很多年,那些老前輩、老藝術家告訴我:踏踏實實演戲、認認真真做人,名和利不是你要來的,是別人給你的,該你獲得的時候自然會來。影視從業者也是 手藝人 ,認真創作、不忘初心、以真誠的態度去塑造你的每個角色,這就是文藝工作者的‘工匠精神’。技術不行,可以培養,人品不行,培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