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爸爸的強烈反應看似幫助兒子出了一口氣,實際上是一種負麵的處理方法,彬彬非但不能正確理解並化解心中的怨氣,反而會助長孩子得理不饒人的心理,或者會加深和老師的矛盾。

  彬彬媽媽用正麵的理解來告訴孩子麵對問題要正能量,讓孩子能夠理解、寬容老師,這樣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大膽、真實地反應事情並能夠消除內心的消極情緒。

孩子被老師冤枉,家長要幫孩子挽回麵子嗎.jpg

  02

  小閆是個小學生,一次老師在家長微信群發來一條微信,說班裏**同學的文具被偷走了,請家長都詢問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拿了**同學的文具。

  小閆的媽媽看到信息後立即問自己的女兒:“閆閆,你有沒有拿同學的文具?”

  女兒回答:“我沒拿。”

  小閆媽媽:“真的沒拿嗎?你以後可不能隨便拿同學的東西。”

  女兒生氣:“我幹嘛要拿同學的東西?”

  小閆媽媽:“我沒說你拿,我就是告訴你不能拿同學的東西。你亂發什麼脾氣?”

孩子被老師冤枉,家長要幫孩子挽回麵子嗎.jpg

  03

  對於上麵的兩個例子,我更認可彬彬媽媽的做法。

  家長的思維方法,表達情緒的方法直接影響著孩子。我們可以觀察各個家庭,每個家庭的孩子都和父母有相似之處,不僅是長相,更多的是為人處世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學校做遊戲時不小心受傷,家長不要一味去責怪老師,教育孩子學會應對突發情況的處理方法。再比如,孩子受了委屈,特別是對老師產生意見的時候,家長不是隨著孩子的情緒陪孩子一起抱怨,而應該幫助孩子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讓孩子正麵理解問題,學會包容。

  再有,家長千萬不能為了給孩子出氣,當著孩子去指責老師或其他同學的家長,這樣隻能助長孩子推卸責任,變得尖酸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