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奪刀少年”的高考考試、招錄可說劃上了一個句號。不過,有不少人在為柳豔兵、易政勇的這一選擇而惋惜,因為之前曾有不少名校拋來橄欖枝,特別是清華大學,曾明確表達過有錄取兩名學生的意向。另外像澳門大學,直接給他們送來了校長簽署的錄取通知書,得知他們英語都不好後,還承諾可以用一年時間對兩個學生進行培訓,可謂誠意十足。相比較而言,在很多人的感覺中,他們最終的選擇,是一種“擇低”,而不是“就高”。

奪刀少年領錄取通知 專業已選

  這樣一種似乎有悖於“人往高處走”原則的選擇,還是有點出人意料的。兩位考生高中母校校長的解釋是“壓力說”,稱兩個學生的成績與清華學生有較大差距,如果貿然入學,學習可能會跟不上,壓力很大。柳豔兵一位親屬的解釋是“合適說”,稱選擇的原則是“我們有多大腳,穿多大鞋”。無論是“壓力說”,還是“合適說”,都體現了兩位考生在進行人生規劃時,個人理性的回歸,而不單單體現了他們“實在”、“實誠”、“純樸”的品性。

  而從公共事件的角度來看,這樣一種“擇低”選擇,更是社會日趨理性化的體現。毋庸諱言,無論是為柳豔兵、易政勇單獨組織一場“兩個人的高考”,還是清華大學等學校的自主招錄,還是他們的高考成績不向社會公布,等等,在每個階段,社會輿論都不隻是一個聲音,都展開了較充分的爭論。各種利益、各種價值取向進行博弈,最終獲得的一般是妥協後相對更理性的的結果。

奪刀少年領錄取通知 專業已選

  假設柳豔兵、易政勇真進了清華大學,且不說持反對觀點的人的批評,他們在進入清華大學後,肯定會成為媒體一直追逐的目標,這個才是最大的壓力。柳豔兵曾疲憊地對記者說“我現在感覺挺累的”,這“累”既來自身體,也來自應對媒體的不適應。選擇一個本地的大學,既是選擇了一雙適合自個腳的鞋子,也是選擇了一雙適合社會審視眼光的鞋子。

  沒有一個人會反對褒揚社會上出現的道德楷模的,對他們的褒獎,如果能夠納入一個公正公平的理性機製,那自然更加和諧。不管是擔心學習跟不上、英語不好,而不去清華大學、不去澳門大學,還是擔心有些人對公平機製的非議,都是一種理性的考慮。我想他們這次作出的選擇,體現了一種比較穩妥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