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愛打麻將的白女士很久沒有出去和老友們活動,子女們覺得奇怪。追問才知,她和多年的好友兼“麻友”56歲的樊女士“鬧翻”了,起因是:她在老友家挨了5歲小孩一巴掌。

  朋友家挨小孩一巴掌她與朋友“反目”

  白女士53歲,家住西安城南友誼小區。每周三下午兩點,是她和老友們打牌的日子。9月10日輪到樊女士“坐莊”,牌局還沒開始,白女士和朋友就提早趕到樊女士家,邊等邊聊天。

  大家聊得正開心,樊女士5歲的小孫子路路滿臉通紅地回到家裏,白女士特別喜歡路路,放下手裏的麻將,把孩子叫到身邊說:“來,給奶奶唱首兒歌。”小路路把頭轉向一旁說“不。”白女士以為路路害羞,就捏了捏路路的小臉說:“唱個歌,奶奶給你一塊錢。”路路邊掙脫邊說,“不嘛!放開我!”

  突然,“啪”的一聲,路路揚起右手,在白女士的臉上打了一下。

  挨這麼一下,白女士愣住了,很久沒回過神,“當時屋裏有9個人,看見這情景,大家都安靜了片刻,緊接著大家哄堂大笑起來。尤其是路路的奶奶,不但沒有責備孩子,反而笑得前仰後合。我當時特別生氣,感覺臉和耳根子火辣辣的。”白女士覺得非常沒有麵子,牌沒打完就回家了。“我越想越氣憤,就算她疼愛孫子,也不能由著孫子胡來吧。這種不禮貌的行為家長就應立即製止。”白女士說。

  昨日,記者見到了樊女士。說起這事兒,她顯得很平靜。“最近她不理我,想也是這事兒。當時我孫子可能是口渴了,但她還一直逗孩子,孩子生氣很正常。”樊女士說,“事後想想,也覺得當時做法不妥當,沒給老友麵子,過兩天等她氣消了,我再帶孫子道歉去。”

  幼兒推搡、打人、咬人家長別慌 孩子隻是進入“心理反抗期”

  有帶過小孩經驗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在幼兒階段推搡、打人、咬人的現象並不少見,那麼,這種行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西安文理學院幼兒師範學院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蔡軍說,孩子出現這樣的舉動是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現象,家長不要過分解讀,不要將其理解為帶有敵意的攻擊行為。

  “從3歲起,孩子便會出現‘心理反抗期’,隨著孩子身體發育,力量逐漸增強,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他們內心的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便會有肢體上的表現。這是成長中不可逾越的階段。”蔡軍說,進入幼兒園大班後,孩子的攻擊性會大幅減少。

  如何讓頑皮的孩子“懂規矩”家長的態度決定寶寶的行為

  孩子雖然頑皮,但打人的習慣不可養成,當孩子用拳頭表達不良情緒時,家長又該咋辦?

  樂居場小區40歲的胡女士對此頗有經驗。“我是一對雙胞胎男孩的母親,他們小時候特別調皮,也有打人的毛病,現在他們10歲了,完全改了這些壞習慣。”

  胡女士分享說,首先,父母不能對寶寶的“暴力行為”視而不見。如果寶寶打人了,應立刻抓住打人的那隻手,同時嚴肅、堅定地直視他的眼睛,讓寶寶感到自己錯了,千萬不能用打寶寶的方式來懲罰他。最好是製止後再“冷處理”,等寶寶情緒平靜後,再和他講道理。

  “父母應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寶寶的良好行為給予鼓勵。”胡女士說,尤其是那些平時習慣打罵、嗬斥、批評寶寶的父母,更應注意自己的態度。

  胡女士說,寶寶在家裏打人時,父母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可愛的樣子,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

  “孩子有攻擊行為,家長應該引導,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多帶孩子去室外釋放自己的力量和能量。並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禮貌和文明行為的教育。以身作則,用文明的行為舉止去感染孩子。”蔡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