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新考古發掘證實,位於東北吉林省圖們市的磨盤村山城是中國古代“東夏國”的“南京”治所。這是中國首次對“東夏國”這個僅存在19年的地方政權的遺存進行發掘。
“東夏國”建於公元1215年,是金末元初一個名為“蒲鮮萬奴”的女真人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其疆域東至日本海,西至長白山區張廣才嶺一帶,北到鬆花江中遊,南至今朝鮮的鹹境道。牡丹江、圖們江、綏芬河流域是其主要活動區域。公元1233年,“東夏國”被蒙古軍隊所滅。
據《元史·石抹阿辛傳》記載:査剌“從國王軍征萬奴,圍南京,城堅如立鐵,查剌命偏將先警其東北,親奮長槊大呼,登西南角,摧其飛櫓,手斬陴卒數十人,大軍乘之,遂克南京”。這是中國現存關於“東夏國”的極少數文獻記載之一。
磨盤村山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長白山脈的山間盆地和狹長的河穀平原,城牆沿山脊而築,周長達4549米,城牆內部麵積104公頃。為製定磨盤村山城的總體保護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部門成立考古隊,從去年9月開始對該山城進行發掘。
考古發現,這座山城開辟在城東牆、北牆、西牆處的三座主要城門均有甕城,另在東南牆、西北牆上設有兩個便門。城內遺跡極為豐富,中心部位的宮殿區中軸線上有三座宮殿殿址自南向北順坡依次排列,兩側另有若幹配殿,宮殿區的周邊還有三座小城以及部分居住址遺跡。
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已在城內發現獸麵瓦當、滴水簷瓦以及錢幣、箭鏃、鐵斧等500多件文物,多為金代所製。部分出土文物花紋清晰,保存完好。專家認為,山城內出土的“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玉質帶式等文物,印證了史書記載的可靠性,證實了該城址就是金末元初“東夏國”的“南京”治所。
考古人員測量發現,磨盤村山城現存城牆遺跡高達3.4米,推測城牆正常高度當在4米左右,其中城門附近城牆頂端到基礎的高度最高達5.5米。目前山城的城牆主體保存基本完好,大多被土壤覆蓋。
記者在磨盤村山城三座殿址中的第二座殿址發掘現場看到,宮殿址總麵積近300平方米,50餘塊直徑在60公分左右的礎石排列密集。據延邊州文物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丁原翔介紹,這種極為特殊的宮殿建築格局目前還不明確,不排除曾存在地梁等構件的可能。
山城北門址及甕門址是考古人員今年重點發掘的區域之一。該甕城整體呈“弓”狀。考古人員在北門址及甕門址的門道內均發現了不多見的地栿(地栿上原有叉排木柱)以及部分門板殘片。
據磨盤村山城考古隊領隊、延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強介紹,曆經800餘年時間,城門內的地栿木質依然保存較好,這在東北考古發掘過程中實屬罕見。接下來將邀請專家對這些木質遺存進行妥善保護。
專家認為,此次磨盤村山城考古發掘是中國首次對“東夏國”遺存進行的發掘清理,開啟了學術界對東夏國遺存的認知,並以確鑿的考古新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同時又補充了曆史文獻記載的不足。
吉林省相關部門已經製定了磨盤村山城的保護規劃。考古人員還將對山城開展進一步考古發掘和大麵積考古勘探工作,以全麵了解和掌握山城的形製、布局以及宮殿區的建築格局,為其保護方案的實施和未來的可持續利用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