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了14年拿到了6000萬,堪稱上海最牛釘子戶,這下要發大財了。這是一則叫人五味雜陳的拆遷故事。位於上海滬亭北路中央的“上海最牛釘子戶”,真要拆了!從2003年開始,上海最牛釘子戶一家九口堅守14年,真是太厲害了。
2017年9月7日,在這裏僵持了14年的徐先生一家開始打包搬遷,預計最快於9月12日就能徹底清空房子。眼看著老宅周邊從鄉村小道變成柏油馬路,附近的老鄰居一戶戶搬走,一輛輛急速行駛的汽車從自家門前飛馳而過,徐家人這14年過得“並不舒服”。
人生能有幾個14年?這個反問句,大概既能惋惜靡費在拆遷博弈上的家庭時光,亦能注釋地方拆遷漫長博弈的“有理有據有節”。據媒體報道,滬亭北路拓寬工程在2008年10月前有了方案,但由於動遷工程浩大,完工日期一推再推。
“滯留戶”從最初的10多戶慢慢減少為4戶,2009年7月僅剩2戶,到2011年1月僅剩下1戶不肯搬遷。用徐家人的話說,“早在2003年9月19日,我們就收到了政府的動遷通知書,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14年”。
上海最牛釘子戶拆遷了
坦白說,在中國拆遷征地曆史上,漫天要價的釘子戶和花樣百出的暴力強拆並不鮮見。2011年《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就是為終結行政強拆亂象而應運而生的。在此語境之下,各地“最牛釘子戶”的正向價值,大概在於兩個層麵:一方麵,公民捍衛合法物權之心,在法治語境下化為對等的話語權和談判權。
“有恒產者有恒心”,麵對古今中外的釘子戶,莫不讓人敬畏地方公權之謙抑謹慎。另一方麵,屬地拆遷較為人性,沒有用停水斷電等“合法傷害權”倒逼,更沒有拿“天災人禍”來恫嚇。就像徐家人所說:“街道裏的領導經常來,問問我們有何難處,談談心,也確實感動了我們。”如果拆遷果真都能如此,那些有辱法治斯文的人命官司恐怕就會再少些。
“上海最牛釘子戶”算是畫上了完美句號,有個細節值得玩味:即便14年過去,該協議動遷仍然按照原來的動遷安置方案,並沒有超越該地區的統一安置標準。一來,這說明“拖字訣”並非動遷談判中的硬通貨,所謂“大鬧大解決”的叢林法則,並沒有在相關地段拆遷工作中兌現價值。
這種原則的堅守,才是拆遷公平的底線。二來,拆遷部門並未放棄釘子戶。以為“晾著曬著就能自己熬不下去”的想法,終究沒有僭越權力責任對民生冷暖的關照。拆不拆是一回事,管不管是另一回事——各有各的邊界,各有各的倫理。
“上海最牛釘子戶”是拆遷法治化的寓言。盡管媒體的筆調略有春秋意味,但這場14年的拆遷馬拉鬆,雖然沒有贏家,亦沒有輸者。拆遷戶體麵捍衛了憲法權益,雖犧牲了生活質量,卻也是選擇自由;動遷方依法恪守了拆遷程序,雖辛苦陪跑了14年,卻贏得公眾對法治的信仰和敬畏。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7.35%,一線城市城市化率超過80%。不過,相較於世界發達國家,中國拆遷征地等熱火朝天的工作,可能很長時間還是“在路上”。
如果說2013年初國家發改委頒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開啟了中國城鎮化的風口,那麼地方“釘子戶”和“釘子屋”的命運與走向,就是拆遷法治化、人本城鎮化的寓言。每一座城市的發展,都當有等得起這個“14年”的耐心與信心,更當有憫恤並理解這個“14年”的作為與力量。
全球都在看的資訊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