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保暖
“春捂秋凍”是適應陽氣升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防病保健的良方。因春季氣候時暖時寒,人體血管舒張,汗孔鬆馳,若驟減衣物,容易讓“寒邪入內”,導致感冒、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注意背部的保暖。
2、活動鍛煉
《內經》曰:“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春天,草木生長,花朵盛開,空氣清新,老年人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進行做操、慢跑、打拳和練功等戶外活動,讓人體氣血流通,鬱滯疏散,舒展筋骨,增強體質,避邪祛病。
3、防止春困
進入春天,天氣變暖,隨著溫度升高,皮膚毛孔舒展,血液供應增多,供應大腦的血液氧氣相應減少,人往往無精打采、軟綿乏力、昏昏欲睡,出現抑製中樞神經係統的“春困”現象。防止“春困”,應早睡早起,同時還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以增強心髒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對腦部供血,減輕或消除春困。
4、防疾複發
患有宿疾、陳舊性外傷、骨折、做過手術者,每到春季,因天氣冷熱變化無常,而引起疤痕組織的收縮或鬆馳,進而對神經纖維產生牽拉或擠壓,導致疼痛。所以患者要特別注意保暖,並適當按摩患處,以加強局部血液循環,使疤痕變軟,以利減輕舊傷疼痛,防止宿疾複發。
5、避免過敏
春暖花開,空氣中的花粉量增多,過敏體質者吸入含有較多花粉的空氣後,會產生抗原性刺激,在人體內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出現過敏性哮喘、鼻炎和蕁麻疹等疾病。因此在春季過敏體質者要盡量少接觸花粉,觀賞花卉時尤其要注意。
6、調節飲食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若人的脾胃之氣健旺,即可體健延年。中醫認為,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脾胃受損。所以在春天要注意凋節飲食,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幹果等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質、糖類、微量元素的食物,以斂陰養陽,健脾養肝,強壯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