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兒童健康心理的7大原則:
1、保證孕期身心健康。
從造成兒童病態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原因來看,有一部分是由於母親妊娠期身心健康不良引起的。
2、建立溫暖的家庭,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盡量滿足兒童的情感需要,在兒童心理健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性格不和、分居或離婚,家庭成員感情不融合,父母工作太忙,很少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甚至將孩子寄養在外,都會使孩子得不到家庭溫暖,造成孩子情感冷淡、精神緊張、性格怪異以及產生不良行為等一係列問題。因此,作為父母應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謙讓,建立起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盡可能讓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給孩子溫情,多與孩子進行肌膚接觸和言語交流,讓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建立並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3、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社會生活環境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條件,兒童的病態心理和不良行為許多都是因為生活環境不良或太單調貧乏所致。
4、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法。
教育愛撫孩子要適度。溺愛隻能造成孩子驕橫跋扈、自私任性,或過分依賴、胸無大誌,見困難就退縮,遇挫折就氣餒。另外,教育要求要統一,教育步調要一致。
5、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
榜樣的作用在兒童期是很大的,家長、老師、同伴及周圍其他人的言行對兒童人格的形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的孤僻、膽怯、固執、恐懼、說謊等不良行為往往都是從父母處習得的。
因此,要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父母和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一舉一動都要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
6、滿足兒童獨立性的要求。
當孩子提出獨立性要求之後,家長要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實現那些合理而又可能達到的願望,對於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一時難以實現的願望,家長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使之心服口服,不要強行限製或包辦代替。
7、要尊重兒童的自尊心。
家長和老師不應把兒童單純地看成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而任意地去批評、指責,要尊重他們,多用表揚、肯定、鼓勵的正麵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培養兒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1、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家長對待孩子時,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喜怒無常。這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與穩定性,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2、不要太嚴厲。
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3、不要太關心。
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4、不要嘲笑批評。
孩子一樣也會自尊心,嘲笑批評孩子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5、幫助孩子麵對困境。
要幫助孩子對麵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6、要讓孩子學會獨立。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讓孩子過於依賴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7、不要勉強孩子。
當一件事情孩子無法完成時,不要去勉強,這樣對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並沒有幫助。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隻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另外,讚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讚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9、不要恐嚇。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10、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