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女性網m.vgf-online.com

留綠皮雕太師少師圖鼻煙壺60mm紅珊瑚蓋

  內畫煙壺

  在中國皇室衰落之後,源於宮廷的鼻煙壺也就結束了輝煌,而在宮廷之外,內畫鼻煙壺則開始繁盛。內畫也成為中國千萬種鼻煙壺工藝中,唯一專為鼻煙壺而生的。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內畫鼻煙壺大師劉守本經常出國展出鼻煙壺作品,並展示表演內畫技藝。有外國人告訴劉守本,他就是通過鼻煙壺認識中國的。而據劉守本的了解,外國人收藏的中國古董裏麵,第一位是瓷器,第二位就是鼻煙壺。

  半個世紀前,劉守本被分配到了工藝美術廠,成為葉仲三(清末民初京城內畫壺三大名家之一)之子葉曉峰、葉菶祺二位老藝人的弟子。他的師兄就是如今在內畫鼻煙壺教育和拍賣領域都有著不錯聲譽的王習三。在那個時代,內畫鼻煙壺屬於國家的保留行業,京城畫內畫的一共隻有六人。他們所畫的內畫壺賣到國外非常受歡迎,怎麼畫都會有人買。

  如今,當年的學徒們成了大師。劉守本在退休後沒有工作壓力,經常去市場中淘一些料質好的茶晶和發晶,找人加工成鼻煙壺。這種煙壺講究掏膛和做口,一般一個空壺也要花掉3000元人民幣,再配個上好的蓋,如碧璽、珊瑚、翡翠等材質,這樣一個蓋也要五六千元——即使沒有被畫過,也要是件藝術品,這是劉守本對壺體的要求。

  在劉守本看來,雖說用玻璃也可以畫內畫,但是好的水晶畫出來的煙壺更潤,而且發亮,這是玻璃料不能比擬的,也是頂級內畫鼻煙壺的一項根本要求。

  在內畫鼻煙壺起初被創造出來時,所用的胚還沒有現在這麼講究。那時也還沒有對膛的內壁進行磨砂處理,而光滑的表麵掛不住墨,所畫內容往往粗糙不堪。之後,內畫藝人們用鐵砂、金剛砂摻水在壺內滾動,才使內壁細而不滑,如同宣紙一樣,適合書畫。至於用於內畫的帶勾的筆,也是師傅傳徒弟,一代代人改良,也會根據個人創作的題材進行改進。

  劉守本坦言,內畫鼻煙壺創作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入門很容易,技巧也不能說是多麼高超,重要的是手藝人的修養和美術基礎。在這方麵,能夠稱得上頂峰的還是第一代內畫人,也就是他師傅的師傅葉仲三、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湯子川、孟子受、閆玉田、陳仲之、畢榮九等。這些藝人處在清代末年民國初期,在他們之前,內畫鼻煙壺在技術上沒有完善,製作的作品粗糙淩亂,在他們之後,由於戰亂等動蕩,藝人的古典文化修養、畫麵的創造力和他們又不能比,大都還是在模仿他們的創作和手法,這使得當時畫家創作的鼻煙壺在近百年之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號召力。

  同時,這些名家也讓內畫鼻煙壺更具有人文性和個性化。在他們之前,沒有藝人可以在鼻煙壺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內畫鼻煙壺的出現,使得從嘉慶時期開始衰落的鼻煙壺技藝再度輝煌。與此前人們拿出鼻煙壺品評材質和造型不同,人們欣賞內畫和欣賞書畫作品一樣,要看看這是誰書畫的,內容題材是什麼,手法運用的怎麼樣,是不是有意境......

  劉守本就最喜歡周樂元的畫。

  他認為,周樂元畫的內畫更有自己的風格,商業味道比其他人要淡,“我們對清末民初的大師都知之甚少,不知道這些人怎麼形成了自己的畫風,我隻是想,一個作畫的人,他的家庭、他自己都不是以畫鼻煙壺為生的話,才更容易畫出擁有個人風格的畫作。”

  一般認為,傳統內畫鼻煙壺分為京、魯、冀、粵幾個派別,但劉守本對這種劃分並不在意,他覺得,內畫鼻煙壺重要的是表現出味道來:“畫家的地域性決定的是他作畫的氣質,那股味道,這煙壺一看就是京味的,透著老北京文化那股勁,這才行。”

  而舊日的鼻煙壺興盛一直留在劉守本的心靈深處:“乾隆時期,鼻煙風靡到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不吃飯可以,不聞鼻煙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