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燕脂》一條中,將當時的胭脂分為四種:一種是紅藍花粉染胡粉而成,一種是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一種是山榴花汁製成,還有一種是紫礦染棉而成。其中第四種乃是上品。
明代沒有香水,但姑娘們要除掉異味,或者增加香味,也有辦法。她們用水銀、胡粉等和上麵脂,頻繁塗抹以去除體味。姑娘們若要香味,則主要是使用香囊,香囊裏常添塞的是蘭草,製作者於夏天取下蘭草葉子,用酒浸泡後曬幹,添些舶來香料,充實在布囊或絲囊中。餘懷《板橋雜記·雅遊》中曾記述,南京秦淮河教坊舊院市場上常出售香囊,在明代很有名,屬於奢侈品係列,好比現在的香奈兒。而劉侗《帝京景物略》則記載,明末的北京城隍廟市上,常能買到一種“香串”,功能近似於香囊,也能香身,不過便宜多了,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國產香水。
選自《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