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爵跡》影評 內涵不夠技術難救

編輯:東方女性2016-11-01 11:41華語電影資訊
字體:
瀏覽:74次

  《爵跡》影評,電影《爵跡》最不缺的就是關注度。該片自籌備以來,一直站在兩極分化的輿論風口,具有超強的話題性。上映以來,微博話題的閱讀量已突破28億。

  分析《爵跡》高居話題熱度榜前列的原因,小說強大的粉絲基礎和偶像明星的演出陣容固然貢獻不少,但真人CG特效的新穎酷炫也成為其引人關注的一張“王牌”。“真人CG”是指先通過特殊設備捕捉真人演員的動作表情,再采用計算機技術對表演數據進行處理,最終生成動畫角色形象的拍攝技術。

電影《爵跡》最不缺的就是關注度

  為了製作這部中國首部全真人CG動畫電影,創作者拍攝前就把所有人物和道具做成模型;片中的長發模型需要用上萬根引導曲線,蒼雪之牙的翅膀羽毛需要一根根擺上去,斷斷續續做了三個月;11位演員在建模掃描時每人用到約60台高清攝像機進行同步捕捉拍攝;僅十多分鍾的動態樹林鏡頭就需要16萬小時的後期渲染……這種探索新技術的功夫和勇氣值得肯定。然而,與國外幾分鍾動畫動輒用幾年時間製作的視聽效果相比,《爵跡》的成片質量存在許多不足:人物的身材比例失真,頭太小而身體過於修長的“十八頭身”和細如竹筷的四肢、脖子,給人以奇怪的觀感;角色動作不協調、四肢無力虛軟、麵部表情僵硬等問題,使人物像被操控的提線木偶般缺乏生命力,以至於諸如“為什麼要做成動畫”“全明星陣容就演了個這”等爭議在影片上映後不絕於耳。

  其實,從2001年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開始,到《極地特快》《貝奧武夫》《聖誕頌歌》,直至2011年的《丁丁曆險記》,全真人CG動畫即使在電影工業發達的好萊塢也鮮有人染指。之所以遭遇如此尷尬的市場境地,主要是因為這種電影成本極高,製作周期超長,投資回報率太低。在這種情況下,《爵跡》仍然敢於挑戰全真人CG電影,有人猜測這可能是由於創作者試圖展現一個完全架空的魔幻世界裏諸如魂獸、魂器、雷恩城、永生島等幻想中的形象和場景,如果用真人電影結合CG動畫的方式,成本更高。至於為何用真人CG動畫演繹真人的形象,則可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大牌明星的粉絲效應。可見,《爵跡》宣傳反複提及的技術開拓性和藝術實驗性,更多的是與時間和金錢妥協的結果。

  《爵跡》引來網友吐槽不斷,除技術層麵不成熟的短板外,內容層麵人設雷同、情節破碎、邏輯混亂、背景龐雜等“硬傷”也難辭其咎。影片講述了在某架空時代的奧汀大陸上,精通魂術的能力者“王爵”與其候選繼承人“使徒”在統治者“白銀祭司”的領導下,為爭奪權力、捍衛榮譽而發生的一係列故事。從人物設定來看,冷酷、高傲、任性、無情等詞彙的排列組合就能描述幾乎所有人物的基本性格,加上天束幽花、鬼山蓮泉、鬼山縫魂、修川地藏等拗口難記的名字,使影片中角色之間的區分度極低。從故事情節來看,毫無預兆的線索更替和猝不及防的戛然而止讓觀眾很難把握影片的敘事節奏,而感到眼花繚亂、不知所雲:一開始似乎在講述七度使徒麒零的成長故事,而後這條敘事線索逐漸被不同王爵使徒間的廝殺所取代,結尾又冒出了五度使徒鬼山蓮泉變成了“雙身王爵”卻失去了哥哥從而內心充滿仇恨的情節。而對於為什麼麒零會被選為使徒、為什麼在知曉秘密的王爵中隻有五度王爵被追殺之類的懸念,影片或簡單粗暴地用人物對話解釋說明,或任由觀眾自行“腦補”。即使是在二次元世界,也要有對人類情感和現實生活的回應,而這正是《爵跡》的最大軟肋。脫離實際的情節和價值取向的模糊,徹底讓其成為原著粉兒心有靈犀的狂歡世界和普通觀眾捉摸不透的海市蜃樓。

都暴露出《爵跡》在編劇環節的不足

  無論是人物塑造的缺乏新意,或是劇情發展的漏洞百出,還是思想內涵的空洞模糊,都暴露出《爵跡》在編劇環節的不足,不知與一年半的後期製作時長相比,影片在劇本改編時花費的心力能夠占幾分。隨著國內電影市場逐漸邁向成熟,觀眾對於優質觀影體驗的需求,不再隻停留在追求視覺奇觀和感官刺激的表層上。當粉絲效應、明星陣容和炫酷特效幾乎成了國產奇幻片的標配時,人們更看重“大製作”背後的內涵和深度。在這種情況下,諸如《爵跡》《封神傳奇》等影片依然醉心於呈現華麗的外在奇觀而不重視對劇本內涵的打磨和挖掘,隻能淪為網友口中“有顏值、有特效卻沒有劇情邏輯的爛片”。雖然可能憑借話題和人氣賺得一時的高票房,卻可能消耗了自身乃至整個國產電影的信用和聲譽。所以,國產奇幻電影要想有更加長遠的發展,不僅要用好技術這把“雙刃劍”,更應強化內容這一“內功心法”。隻有雙管齊下、內外兼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保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