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影評 到底是挺戰愛國還是反戰愛國

編輯:東方女性2017-02-10 10:37華語電影資訊
字體:
瀏覽:72次

  《血戰鋼鋸嶺》影評,據悉《血戰鋼鋸嶺》在北美上映期零差評,電影在國內試映後反響熱烈,很多業內影評人討論這部電影有可能成為衝奧電影。當然,大家在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不免要提到這部電影的陣容,它不僅有執導過《勇敢的人》的梅爾吉布森導演、還有《超凡蜘蛛俠》男主角加菲爾德+《阿凡達》男主角沃辛頓,鼓吹電影陣容並不能成為評判電影的標準,征服觀眾的是電影價值觀輸出。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主人公用難以想象的勇氣,逃離國家的美好謊言,跳出體製思想束縛,鏡頭用兩種對待戰爭的視角,表達群體熱血和個人微弱向善的衝突,把他們之間毀滅和拯救的過程如此觸目驚現的展現給觀眾,引發了觀眾的深思。

  說到在中國人心中,美國人和日本人哪個更惡?答案更傾向日本人!在日本國會議員還致力於參拜靖國神社時,美國人已對戰爭進行反思,這就是兩者的區別!美國在遇到戰爭時,總會向國民鼓吹其合法性,比如利益受到侵犯、盟友正受到威脅、正義遭到踐踏等借口。但美國向大眾主動溝通、承擔責任、采取行動亦是讓人服氣!

《血戰鋼鋸嶺》影評

  據報道,曾經在伊拉克戰爭結束以後,正當美國總統和國會議員休假時,一個叫辛迪.希恩的女人出現在了布什農場的外麵,她來到總統家門口安營紮寨,為兒子守靈。原來他24歲的兒子在伊拉克被打死,她要問總統:我的兒子為什麼而死。希恩之所以成為焦點,是因為布什通過媒體回應了她的問題。這個回應造成數以千計的美國人跑到布什家農場外安營紮寨,支持希恩,約超過5萬餘人在全美1600個地方舉行了與辛迪一共守夜的活動。足見,美國是一個肯於反思的國家。《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戴斯蒙德拒絕攜帶武器殺敵,多次在無武器的情況下救助士兵,故事被廣泛流傳。1945年美國總統為他戴上了美軍最高榮譽象征的榮譽勳章,以此表達美國的反戰態度。

  在這部影片開篇之初,導演獨具匠心用一種浪漫樂觀的氣氛討論反戰的可悲性,尤其是戴斯蒙德道斯用自己固執的信念,與周遭體製瘋狂作對時,我們看到了人性軸到可悲的一麵。他是善良的,但是他與時代、與群體格格不入,人們不能理解他毫無意義的堅持。畢竟,戰爭就是用命博來的,當國家遭受到巨大侵害時,他放棄打仗就是放棄愛國。在眾多美國大兵純真的心裏,為國殺敵打仗是最榮耀的事情。電影後半段鏡頭下,浩劫的殺戮,所有的熱血召喚都成為僵硬死亡,戰場上的人不停的呼喊醫療兵救我,這意味著挺戰的大兵開始在生命與戰爭間的意義做出了動搖。戰爭的腥風血雨使他們混亂、迷茫、不能自拔,道斯成了他們是否上戰場的標尺,沒有二等兵道斯的戰場就是無情惡魔的屠殺。導演就此沒有停止內心的掃蕩,如運送垃圾般的屍體車掠過屏幕的視線,穿腸爛肚而亡的慘狀撲麵而來,血腥中覺醒是人性漫長的回歸!

  《血戰鋼鋸嶺》的節奏像一首交響曲,優雅和恐怖同奏。電影從戴斯蒙德道斯小時候誤傷兄弟後,站在耶穌麵前,他內心似乎看見了該隱弑兄的畫麵,血腥有罪在他的內心開始啟蒙。當他用褲帶勒住夥伴的動脈,送往醫院時,醫生告訴他:你很及時,救了他一命。在這次小事中,他好像找到生命贖罪的途徑。女友多蘿西舒特來家裏做客,送給他的醫書,他目不轉晴的吸取著醫學知識,他徹底認清了自己的方向。當時整個國家陷入了用戰爭洗刷屈辱的口號中,甚至女朋友聽到他要參軍的消息第一反應是和他先訂個婚,可見戰爭改變國家命運的思維已經在民眾心中根深蒂固。電影後麵的情節推動的很順利,一個清晰的反戰意識逐步形成,從有罪到贖罪的起始、過程、結局,無一遺漏的呈現給觀眾。這部電影引進國內後,戰爭畫麵刪減不到30秒的戲,說明審查部門對此處的保留與肯定。導演更傾向於複現戰爭的本身,而不是強調視效化的商業操作。這也是梅爾吉布森為什麼花巨資炸掉一個農場打磨戰場中鋼鋸嶺,而不去做技術特效的原因。

《血戰鋼鋸嶺》的節奏像一首交響曲

  《血戰鋼鋸嶺》作為一部恢弘大製作的戰爭電影,它並沒有體現美軍的強大和無堅不摧,沒有複述正義戰勝邪惡的二元思維,它把反戰意識碾碎的融入到每個鏡頭細節中。導演通過好戰的新兵,逐漸轉變的老兵等形象設置,表達了對於戰爭的態度。盡管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甚至有點弘揚個人英雄與大環境的愛國主義唱反調的擰巴,它沒有質問戰爭的意義,而是反思戰爭的殘害,這與當代全球主流思想提倡的世界和平不謀而合。他用肉身之軀赤手穿越炮火中解救同胞,體現了先仁愛,再愛國。愛國不是盲從,更不是絕對服從。(來源:Mtime時光網 ID:杜娟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