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影評 從一條生命的價值說起

編輯:東方女性2017-02-25 16:31歐美電影資訊
字體:
瀏覽:74次

  《血戰鋼鋸嶺》影評,第二次世界大戰太慘烈,多少場戰役都成了名符其實的絞肉機,交戰雙方投入兵力物力巨大,人員傷亡無數,美日對峙的衝繩島戰役,便是其中慘烈一戰。衝繩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海上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戰鬥為期八十二天,日軍共有超過十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八萬人……當然,這一場戰役徹底消滅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為二戰勝利奠定了基礎,這是後話,今天不表。

  戰台烽想說的是,不管是美軍傷亡的八萬人,還是日軍傷亡的十萬人,冷冰冰的數字背後,卻是細思恐極的現實,類似屍積如山、血流成河這樣的詞,在這場戰役中,再也不是誇張的比喻,而是赤裸裸的慘絕人寰,而這些傷亡的戰士背後,又將有多少的家庭破落,親友悲痛,更是無法計算。戰爭,無論是正義方,還是邪惡派,最終的受害者,都是是衝鋒陷陣的士兵們,槍炮之中,生死之間,是一條條生命灰飛煙滅的宿命。

  《血戰鋼鋸嶺》被許多人讚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二戰題材戰爭片,皆因片中對戰場的描寫真實而殘酷,據說身為導演的梅爾吉布森,為了追求真實感,大部分場景都是實拍完成,作為一部R級片,《血戰鋼鋸嶺》有轟鳴的炮火,有浴血的衝鋒,有隱匿的狙擊,也有漫山遍野的刺刀拚殺,真槍真彈真火真燒,重現了那一場艱苦卓絕的焦土之戰,讓人恍若重返戰地,縱意生死。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慘烈

  但若拋開技術層麵,來比較《血戰鋼鋸嶺》和《拯救大兵瑞恩》,其實也有著許多的異同之處,兩部影片的主線,都是營救,隻不過《拯救大兵瑞恩》的營救,基於軍隊的命令,而《血戰鋼鋸嶺》的拯救更多的是基於男主角多斯的信仰,讓他得以在上帝的護佑下,在精神世界的感召下,於最危險的戰場上,救下了一個又一個的頻臨死亡的重傷戰友,甚至還救下了三個日軍的傷員。

  因此,有關兩部影片的故事立意的區別,就在於此,《拯救大兵瑞恩》是八人小隊去拯救一個瑞恩大兵,而《血站鋼鋸嶺》則是憑男主角道森的一己之力,救下了七十五名傷員。想當年《拯救大兵瑞恩》公映時,便引發了有關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的大討論,焦點集中於——用八個人的性命去救一名士兵,到底值不值?這一次,《血戰鋼鋸嶺》的故事,或許會讓這個討論更具有針對性和比較性,那邊多個救一個,這邊一個救多個,究竟是以八換一有價值,還是以一換七十五更值得?

  這個問題看似顯而易見,因為數字在那裏擺著,實則,沒有標準答案。八個救一個,救的不僅僅是一個瑞恩,還有瑞恩的家庭,畢竟這一對老夫婦將三個兒子都送到了戰場,而兩個孩子已經犧牲,如果瑞恩再不能回去,對他們而言,一定是天塌下來般的絕望,而這一次的營救,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更是盡顯美國軍隊的人道主義精神。一個救七十五個,也不單單是一個數字,而是道斯挨個翻查屍體的尋找,冒著生命危險的救助,因為他對宗教的信仰,也因為幸運之神的超級眷顧,成了支撐他活下去,以及支撐他幫助更多的人活下去的堅強力量。

  生命沒有貴賤,但卻有其升華的價值,道斯的信仰始終如一,但初期卻表現為,從戎不用槍,成為戰友眼中的懦夫,被欺淩的對象,甚至於被告上了軍事法庭,但也就是他,成為火線上的醫務兵時,才發掘出自己的最大價值——救人,才在這種不戰而戰的戰爭中,無愧於戰鬥的正義,無愧於堅守的內心,無愧於終極的信仰。

生命沒有貴賤,但卻有其升華的價值

  據說史實的真相,比影片所呈現的還要魔性,真實的道森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救了多少人,領導讓報一百人,他覺得報五十就行,於是折中,取了個七十五人的數,當然,這樣的故事,聽起來特別像內地的導遊們津津樂道的小道野史,但究竟救了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大部隊撤離後,頂著敵方的明崗暗哨,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又一個的傷員,身體累到不能動彈,雙手被繩索磨到到血肉模糊……

  無論是隻救了一個人,還是救了千百萬的人,施救者存在的意義,都同樣重大。在戰爭的生與死麵前,有太多的無可奈何,也有太多的奮不顧身,於此談論有關生命的價值,是多麼的不合時宜。其實,無論救到或者沒救到,無論救到幾個,都不重要,隻要內心有悲天憫人的生命關懷,這個生命,便是無比的偉大。

  一部影片同樣如此,可以呈現戰爭的殘酷,可以帶來視聽的震撼,但一部有思想有責任的戰爭片,都應該具有反戰思維,用戰爭的非人性來呼喚人性,呼喚和平,在這點上,《血戰鋼鋸嶺》已經做到了。(來源:Mtime時光網 ID:戰台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