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份子錢隨多少,也能看出個人品質
年底一到,估計很多小夥伴們也一樣收到很多請帖吧,大部分是結婚、喬遷的,還有少部分是生孩子的,人情往來不斷。
人情占據了我們生活開支的一大部分,特別是年底,春節,給父母、祖父母等的紅包,都不容小覷。用我老公的話說,辛苦一年就盼著年底的獎金,可是又怕過春節,因為一過節,拜年紅包就去了大半,獎金一下子就幹癟了。
這兩天不是同事結婚、生孩子,就是親戚喬遷,確實又是一大筆開支。我們這兒的習俗是隨了多少禮,出於通貨膨脹的考慮,回禮時一般會在此基礎上添加一些,可以是20~200元不止,因為我結婚比較晚,所以大部分是同事朋友們的回禮,也就是說,我之前隨了多少禮,這次基本能多少收回一些。不過後來事實證明,我想多了。
因為拆紅包的時候就見分曉了,這不,有一個同事,包的甚至是比我當時隨禮的還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居然還有人這樣做的。
還有一個同學,自己沒來,派姐姐和姐夫來參加婚宴,當時我包了400元,她隔了五六年,回了420元,還兩個人來吃酒席,真的一點兒也不虧,關鍵是她姐我隻見過一麵。
另一個也差不多,當時她結婚的時候,我剛參加工作,工資低,所以包了200元。沒想到快十年了,她回個320元,一家三口都來了。說她兒子想看看新娘子,我可以理解,但還帶老公過來,我還真做不到。
雖然說喜事,喜歡人多熱鬧,但婚宴也是有預算的,當時預定了二十桌,還跟酒店說了多預留兩桌出來,沒想到來參加的都拖家帶口,足足多出了五桌,備料差點兒不足。
有一個包了500大洋的,那時去了我工資的近一半(工資1180元),這回也是帶了兒子過來,回禮也是500元,差不多十年了,這通貨膨脹,酒店住宿還是我們出的。有些人就是比較會說場麵話,卻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