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喜歡以暴製暴,隱藏著孩子糟糕脾氣的秘密
很多孩子從兩三歲就開始有了自己的壞脾氣,母親肯定會對這種情況進行處理。在很多情況之下,就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母親身份壓製。這包括將孩子管小黑屋、口頭威脅,甚至武力解決。在以暴製暴的方式下,母親會發現雖然這一次“鎮壓”了孩子,但是孩子鬧脾氣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而且程度也越來越大。可見這種兩相對抗的方式對調整孩子情緒心理並沒有很好的效果。
大人會通過寫日記、唱歌、逛街各種方式來宣泄情感,甚至靜悄悄地坐一會兒,既能夠讓負麵情緒得到消解。這是成長的代價,也是一種生活的力量。但是孩子不一樣,他們平薄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隻有通過在最親近的母親麵前哭泣、鬧變扭來讓自己獲得紓解,然而很多母親無疑將這一種途徑剝脫了。除了以暴製暴還有兩種錯誤的方式也會讓孩子背上自我負罪感。
其一是以溫柔的語言或者獎勵的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泣。比如說不哭就可以獲得一顆糖果,或者告訴他好孩子是不會這樣的。都會讓孩子盡力截止住自己的情緒,但是又沒有被教以其他方式紓解,就容易形成抑鬱、自卑的情緒。另一種方式是貼標簽,隻要哭都是壞孩子。這一種標簽會讓孩子走向極端,向著壞孩子自我沉浸。
哭鬧就像是孩子的一次求助信息,母親作為成年人,應該要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而不是責怪孩子有這種情感需求。根據數據顯示,父母的情感控製能力強,孩子也會有比較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所以動不動以暴製暴跟著孩子歇斯底裏的母親顯然成為了一個壞榜樣。母親失控的樣子不僅會嚇到孩子,而且會讓兩人之間產生距離,孩子帶著懼怕的心理小心翼翼地和母親相處顯然不是一個母親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