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弑母歸咎手機?手機不會殺人,隻有利用不好的人
最近看了幾起殺死自己親生母親的案子,讓我想起之前有個新聞是孩子因母親收手機,撕扯後,把母親殺了,隻是一個13歲的孩子。手機,可達弑母殺娃程度?有人意外,有人震驚。隻是十三年,養育之恩不比遊戲體驗深刻嗎?如果隻怪罪孩子的話,家長又怎能脫開關係呢?作為孩子的監護者有這麼幾點,你要清楚:
1、
哪怕商量好的規則,在遊戲正酣的時刻,兒童是很難堅守的。有的家長不理解,那遊戲怎麼就不能暫停?我這麼打個比喻吧,如果你生病了很難受本想請假的,而這個時候領導突然讓你去完成另一件非常緊急且重要的事情,你是不是心裏很不高興?不僅心理還是生理。
兒童遊戲酣暢,尤在線競爭性遊戲,被叫停的感覺,與此相仿。你讓他遵守什麼規則?很難。但是,單機遊戲,被叫停的難度小點。所以,後來我們電遊的玩耍規則,以“任務”“場次”為切割線,不用時間。電遊經驗豐富的兒童,知道一局多久,他會選擇。
2、
遊戲可算現代社會的一種代謝方式,因為有苦存在。成人化解壓力舒緩自我的方式多樣。而放學後,兒童家庭生活裏,父母能提供什麼?夠不夠豐富?合不合性情?滿足不滿足兒童內在的需求?是家庭主動創設的,還是兒童自己摸索找到的?成人是手機陪伴式陪伴?還是成人勞碌無瑕的缺位?……所以,兒童平板時間過久、遊戲過度,有沒有其自然性?是否存在合理的地方?
3、
圍繞遵守遊戲規則產生的親子矛盾,愈激烈愈說明衝擊到了父母權威,成人必先失智,局麵才會失控。
我兩次歇斯底裏的時候心底還遊絲殘存點教育學的理智。事後反思,那兩次都是在孩子們個性成長、理性思維發展、自我形成的階段更替時期爆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