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自稱被媒體 異化(2)
《歸來》五月七日在上海站的宣傳,陳道明刻意讓工作人員取消了活動後的群訪。在回答完主持人的三五個問題後,他在工作人員的陪伴下走進了一旁的休息室,準備接下來的三家媒體專訪。“我這次跟丫頭說了,不接受群訪,因為群訪是可以不負責任的”,他說這句話時抬起了下巴,身體往後靠了一下,淺色貝雷帽下麵的那副深色眼鏡後麵,能看到眼神的猶疑。
【一個習慣:有距離感的聊天】
采訪剛要開始,主辦方的工作人員慣例性地說“咱們就隻說電影的問題......”還沒等這位“丫頭”說完,陳道明就迫不及待地打斷他說:“沒事,我們就聊聊天。”陳道明拒絕了視頻采訪的請求,沒有視頻的約束令他更自由。兩年前,他還曾與某報紙記者“約法三章”:不做概念性的采訪,兩人得找感興趣的東西聊天;不能像審問;采訪時一定要保持距離,距離太近會有逼迫感。
麵對這個習慣,陳道明說,兩個人在關係很好的時候就不用思考。如果要給思考騰出空間,彼此之間要有距離,留有餘地。

陳道明

陳道明的這種距離感不止體現在與媒體之間,事實上,與朋友之間、與整個圈子之間也是如此。有一年金雞獎,頒獎禮結束後回京的飛機上幾乎都是剛參加完典禮的同行,大家相談甚歡,隻有陳道明一個人捧著一本書埋頭閱讀。袁莉曾經在自傳《正午時分》裏寫,拍戲遇到問題時如果要找陳道明,打電話很難找到他,都需要經曆幾番周折。袁莉自認為已和陳道明成了朋友,聊起天來,有時就會問問他對自己的看法。結果,陳道明總是一臉嚴肅,鄭重說:“對不起,我對你不太了解。”袁莉寫道:“他這一句話,一下就把人扔得遠遠的了。
【一句口頭禪:你懂我的意思嗎】
“你懂我意思嗎”是采訪中陳道明的口頭禪,放在每一個需要你確認的觀念末尾。說這句話時,他的身體還會前傾,看著你,直到你點頭他才放心,說下一件事。
“這些記者,這邊你問一句,那邊他問一句,這些問題都是有坑的。其實這樣不好玩兒,你懂我意思?”陳道明這樣說。
這句話的起因來自於《歸來》發布會後媒體的一些過度報道——陳道明身上的距離感,著實為他和媒體之間帶來了一些小困擾——4月21日《歸來》在京首映,陳道明出席發布會以及會後的小範圍群訪。第二天就有媒體寫《陳道明與薑文同樣喜歡教訓記者?曾反駁主持人》、《陳道明受訪愛“教育人” 批媒體提問主題不清》。類似這樣聳動的標題網上還能搜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