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陳小藝稱恩情不是儲蓄卡(3)
《我的父親母親》的編劇趙冬苓,曾經寫過《中國地》《母親,母親》《葉落長安》等一係列熱播劇,其新作電視劇《紅高粱》也將於年底播出。
趙冬苓把《我的父親母親》中的張翠花寫成一個活得很自在的人。在很長時間內,張翠花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陳小藝的演技讓人相信,她就那個又憨直又勤勞又能幹的張翠花。繼《北方有佳人》《葉落長安》之後,《我的父親母親》是趙冬苓與陳小藝的第三次合作。趙冬苓認為,《我的父親母親》是陳小藝三部戲裏演得最好的。

陳小藝的外表很知性,但在這三部戲中,她的角色都是底層勞動婦女。拍《北方有佳人》的時候,趙冬苓曾有過疑慮,但經過一係列合作,她每次會發現每次陳小藝能把角色完成得很好。張翠花這個角色最難把握之處在於,要把翠花的“簡單”給演出來。如果“張翠花”這個人物演的複雜了有心計了,就不是“張翠花”了。
趙冬苓把張翠花和陳誌寫成一對“錯位”夫妻,她關注過許多這樣的案例:因為種種原因,許多多為夫妻因為家庭、出身,地位、境遇不同,在生活中無法溝通,過得非常痛苦。趙冬苓說:“我們的社會還有一個詞,叫‘陳世美’。

當一個男人地位發生了變化,想要離婚的時候,整個社會都用這個詞譴責他。50後的觀眾看到這部戲會產生共鳴,50後的子女也會產生共鳴,因為他們會在其中看到自己父母的婚姻狀況,也能夠引發他們的關切與思考。”
趙冬苓認為:“《我的父親母親》的最大價值,就是呼喚人情感的解放。陳誌壓抑了自己一輩子,到老了才解放了;同樣,張翠花把自己的一輩子搭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老了也才活明白。社會的進步,就意味著尊重個人,人性解放。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像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樣,勇敢地活著,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