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線減肥注意的事項 埋線後運動注意什麼

編輯:東方女性2017-09-01 16:06減肥方法
字體:
瀏覽:117次

【導讀】埋線減肥注意的事項都有哪些?埋線減肥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減肥方法,它利用了中醫中埋線的手法達到減肥的目的。那麼你知道埋線減肥的注意事項都有哪些嗎?下麵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埋線減肥的注意事項,給大家講講埋線後運動都要注意什麼!

埋線減肥期間運動要注意六大點:

1.因人而異。減肥者運動前一定要進行身體檢查,如果患有嚴重的冠心病、高血壓和肝炎、腎炎等疾病,不宜進行較大量的體育活動,要先治療疾病,並選擇行走、太極拳等和緩適宜的項目。老人、兒童、孕婦等也應該選擇各自適宜的運動項目。

2.循序漸進。肥胖者平時缺乏體育鍛煉,心肺功能和骨關節的靈活性都比較差,因此不宜一開始就大負荷運動,運動量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增加,一般需要2—4周的適應過程。


3.準備充分。每次鍛煉前應該做一些準備活動,如活動上下肢、腰部,使踝關節、腿部肌肉和肌腱充分活動開,肺的氣體交換增加,心髒輸出的血液增多,以避免肌肉、韌帶拉傷和心悸氣短。

4.活動適量。運動量太小,達不到減肥目的,運動量過大會出現副作用,特別是伴有其它嚴重慢性疾病的肥胖者和老年人,一定要格外注意。一般來說,運動量要掌握在中等強度,運動後脈搏數青年人每分鍾不超過150次為宜,老年人以每分鍾不超過110次為宜。運動時不應該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臉色蒼白等症狀。運動後肌肉酸痛,睡眠、食欲正常。如果出現頭痛、食欲不佳、失眠等症狀,說明運動過量。

埋線減肥注意的事項

5.練後放鬆。放鬆活動又叫整理活動,每次運動結束後或運動間歇,做些走動、慢跑、深呼吸等節奏緩慢的活動,使心髒、呼吸、血壓等盡快從運動狀態恢複正常。

6.持之以恒。體育鍛煉一定要堅持如一,不能想練就練,不想練就不練,練練停停無益於減肥與健康。兒童鍛煉,家長應該督促,並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中醫埋線減肥禁忌

穴位埋線減肥市場比較混亂,如果不加分辨就盲目實施,有著以下三大風險:

一、鋼針消毒不嚴格

"穴位埋線減肥"主要的器械是鋼針和羊腸線,對於這兩種器械,國外已經當作一次性用品,國內正規醫院也都提倡患者使用一次性針,雖不作強求,但至少要做到一人一針,使用後要經過專業的高壓蒸汽消毒,而這一點不正規醫院是很難做到的。


一般醫院消毒大都是把鋼針放在酒精裏浸泡,但酒精隻能殺滅細菌,對於乙肝、丙肝等病毒是不起作用的。尤其是夏季揮發後的酒精濃度,可能還達不到75%,消毒效果就會更差。

而鋼針插入人體穴位後,可能會碰破毛細血管,所以,如果在重複使用時,鋼針沒有經過充分的高溫高壓消毒,人與人之間,很易互相傳播血液類疾病,最易傳染的疾病是乙肝和艾滋病。

二、施針者存在問題

若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熟悉人體的穴位或解剖結構的話,就容易出現危險。"穴位埋線減肥"其實是針灸減肥的延伸,是一種侵入人體的醫療手段,雖然施針不是在致命的要害部位,但受針人在饑餓、體弱、疲勞等情況下,容易發生暈針。

三、埋線方位把握感不好,可能出現凹陷或神經損傷


埋線減肥注意的事項

"穴位埋線減肥"要求將羊腸線一半植入脂肪層,一半植入肌肉。如果失當,線單純植入了脂肪層,就會引起脂肪液化,埋線部位會因此而出現凹陷。

倘若紮錯了穴位,嚴重的還會損傷人體的神經。

根據規定,這種侵入性的、並對人體產生創傷的行為,屬於醫療行為,施針者必須持有《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執業證書》,地點規定在醫療機構內。

若在醫院外診療,要經過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和備案。

另外,中醫對於肥胖因素分為多型,如有脾虛痰濕型,表現症狀是倦怠乏力、肌肉鬆弛,雖然胃口不好,食不下咽,但還是照樣肥胖。

脾胃實熱型,口臭、便秘、尿黃,肌肉結實,且食量大,容易饑餓。

肝陽上亢型,多伴有高血壓、睡覺多夢及脾氣暴躁等症狀。

還有脾肺腎氣虛型,多汗、倦怠嗜睡、腰膝酸軟無力、下肢水腫或是全身水腫,俗話所說的,"喝涼水也會長肉"便屬此類。衝任失調型,症狀是出現月經失調,臀部胖如水腫。血瘀型,常見於車禍或挫傷後開始的肥胖。


注意事項

1、首先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取的密切配合。

2、治療時同一個穴位不能反複重複使用。

3、埋線3天內最好不要洗澡。

4、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發生,頭號腸線埋在皮下要有一定深度。


埋線減肥注意的事項

5、埋線減肥根據不同部位選擇埋線的角度和深度,防止傷及內髒、脊髓、大血管和神經,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6 、埋線減肥後要適當活動,注意休息和保養。合理膳食,遠離激素類藥物。

治療過程

首先,拆開針灸針和針頭的一次性無菌包裝,將針灸針從針頭尾部放入針頭內,再用一次性剪刀將羊腸線夾起放入針頭內;

然後用藥用棉簽對施針部位消毒,然後將針頭紮入穴位內,用針灸針將羊腸線埋入穴位;

接著迅速拔出針頭,最後再用藥用棉簽對施針部位止血。

更多養生資訊請關注6681養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