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吃多了 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編輯:東方女性2015-10-22 07:39婦科疾病
字體:
瀏覽:182次

  「反式脂肪酸」這個名詞電視新聞好像有播過,但到底是啥東西?有毒嗎?關心家人健康的小麗馬上請教專家。

  氫化過程 改變脂肪結構

  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悄悄地存在於許多美味的食物中,但消費者卻不知不覺地吞下肚,可能衍生的健康問題的確是愈來愈不容忽視。

  一般的天然植物油多是「順式」結構,以液體形態存在。後來有人發現將大豆油等植物油經過「觸媒加氫」的程序,也就是在少量的鎳、鈀、鉑或鈷等觸媒金屬幫助下,將氫加入植物油裏產生氫化反應,則油脂會變成半固態。

  這種氫化植物油包括植物乳化油、酥油、氫化菜油、固體菜油、人造奶油(乳瑪琳)等,由於容易保存、不易腐敗,在高溫油炸時,不容易變質,還可反覆油炸,口感又酥脆,於是被廣泛地添加在各種食物中。

  過多反式脂肪酸 易致心髒病

  不過「氫化」的過程,會造成部分脂肪酸轉變為「反式」結構。而反式脂肪酸對身體的影響跟「飽和脂肪酸」類似,長期過量食用,容易造成血中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下降、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

  醫界的研究顯示,如果每天攝取反式脂肪酸5公克,則心髒病的發病機率會增加25%。此外,也有部分研究指出,身體的發炎反應及某些癌症與過量攝取反式脂肪酸可能有關。

  因此,已有部分國家嚴格限製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像是丹麥規定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佔總脂肪量的2%以上,即不得販售;而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歐美國家,也強製要求食品包裝上應明確標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糕餅油炸食物 含量高

  目前並未針對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量加以限製,但根據消基會先前的抽查結果發現,市麵上許多食物含有反式脂肪酸,像是某些泡咖啡用的奶精、奶球,以及某些品牌的泡芙、起酥餅幹、植物奶油、冷凍牛角麵團,以及用同一鍋油反覆煎炸的薯條、炸雞等,都曾被檢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低。

  自保小方法 報你知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要如何自保,才不會誤食下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以下小撇步值得參考:

  1. 減少外食:部分餐廳或路邊攤的食物,使用可耐高溫反覆煎炸的食用油,要小心裏麵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而家庭烹飪用油較少為氫化的植物油,且大多一次使用,比較不會有重複油炸的問題。

  2. 油炸食品或精製糕餅要節製食用:部分經油炸的洋芋片、油條、薯條、雞腿等,以及某些含酥油、人造奶油的餅幹、蛋糕、鳳梨酥、甜甜圈等烘焙產品,可能含有較高的反式脂肪酸,例如:過去衛生單位曾抽查發現市售部分薯條,中等大小的份量約含5-6克反式脂肪酸;某些甜甜圈1個或某些餅幹30克即各含有約2克的反式脂肪酸,所以吃這類食品最好不要太過量。

  3. 看清標示:購買食物時要看清楚食品成份標示,若中文成份標示注明含有氫化植物油、植物性乳化油、精製植物油、植物性乳瑪琳、人造奶油,或英文標示含shortening、margarine等,則表示含有反式脂肪酸。

  4. 外觀判斷:如果一定要吃植物性奶油,一般來說,外觀愈固化的植物性乳化油所含的反式脂肪酸愈高,像乳狀的人造奶油(semiliquid margarine)約含0.6%的反式脂肪酸,膏狀的人造奶油(soft tub margarine)約含9.4%、棒狀的人造奶油(stick margarine)約含26.1%。

  基於保障消費者飲食安全與知的權益,政府單位應該儘速研議食品標示反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另外,食品業者也應該研發改善製造流程,以更健康的油脂取代氫化過的反式脂肪酸,讓消費大眾既能滿足口腹之慾,也會

  BOX:健康吃油 不卡油

  油脂是人體重要的熱量來源,也是構成細胞膜及胞器的重要成份,並具有保護內部器官免受震蕩、防止體溫喪失及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等功能。所以我們每天的飲食中不可缺油,但也不宜攝取過量。

  按美國心髒病協會的建議,一般人每天吃下的油脂,最好在總熱量30%以下;其中,來自動物油、椰子油或棕櫚油為主的飽和脂肪酸不要超過總熱量的7%,而反式脂肪酸則不超過1%。

  以一位中等工作量的成年男性來說,一天約需2000大卡的熱量,而由於每公克油脂約可產生9大卡熱量,所以一天攝取的油脂總量上限便是2000×30%÷9=67(克);其中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上限為2000×7%÷9=15.5(克);反式脂肪酸的攝取上限建議為不超過2000×1%÷9=2.2(克)。

  油脂來源除了炒菜用的動物油、植物油,以及肥肉或三層肉上的油花外,瘦肉、蛋類、牛奶或是黃豆、花生、腰果、芝麻、橄欖、酪梨等也都含有許多的不可見油,這些食物所含的脂肪量也都一併計算在內,才不會不知不覺中吃進了太多的油脂。【本文來自東方女性網m.vgf-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