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認同往往是從父母的眼睛中獲得的,那些沒有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往往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和照顧,在親情體驗方麵,她們的內心始終有一種缺失感和匱乏感。
當孩子成長於不恰當的教養方法之下,比如未達到父母的要求就受到體罰或者謾罵等等,隨著時間的積累孩子也會內化父母的態度,以一種否定的、消極的方式體驗自我。
這會加劇她們在重要關係中的矛盾心理,既想依賴對方,獲得對方的認可,同時又害怕被否定和傷害,從而表現出對親密關係的同時渴望但有抗拒的心理。
這種人格類型很難被改變,除非碰到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伴侶或者朋友,從這種穩定的、持久而關係中恢複自身對自對他人和對關係的信心,但是這也並不容易,畢竟這兩種關係都是充滿變化的。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錯失了在家庭關係中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也可以嚐試用自己的力量建立堅固的內在自我認同。
突破被單個的人傷害、拋棄從而完全否定自身的價值的思維限製是非常重要的。人們之所以在重要關係中害怕受到傷害,不僅僅是因為會失去對方以及這段感情,同時也會失去良好的自我體驗,也就是對自我的認同。
個體的價值並不僅由你所喜歡的那個人是否喜歡你你而決定。即使他們不喜歡你,也並不代表對你人格的全部否定,而是對方無法在這段感情中感到滿足。傷害也常常來自對感情抱有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從自身的幻想和期待中脫離出來,客觀、真實的認識對方才是一段關係牢固的基礎。完美的想象雖然美好,背離現實隻會隻會讓我們摔的更痛。
最後,我們應該隻為了真正的活出自我,不斷充實和培養自己,獲得任何人,任何關係也無法剝奪和否定價值感和由此而來的安全感。
當我們內心真正的認同和肯定自己的時候,才不會總是像一個饑腸轆轆的人一樣不斷的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