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走進2014高考考場的柳豔兵,就遭遇了人生的一場道德大考。赤手空拳奪下噬血利刃,身負重傷仍不畏殘暴,即便周遭沒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援助,依然誓做守護公共利益的孤膽英雄——這樣一份膽識與豪氣,這樣一份善心與情懷,越是出於臨危本心,越是令人動容。從主流媒體及民間話語兩個輿論場的反饋來看,柳豔兵贏得了一片點讚聲。

奪刀考生 是否該進行道德加分

  古人雲,“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千百年來,滋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價值情懷中,見義勇為、殺身成仁等,就是高山仰止的道德共識。“奪刀少年”上了《人民日報》頭版,更在微博微信圈遍傳美譽,這是一個社會對道德行為最基本的評判與反應,更是一個時代對精神家園最質樸的修繕與加固。

奪刀考生 是否該進行道德加分

奪刀考生 是否該進行道德加分,請看下一頁

  如果在兩個背景下觀之,這樣的奪刀義舉更是難能可貴:一是轉型期傳統道德秩序麵臨新的調整與重建,各種“滑坡”之聲不絕於耳;

  二是矛盾多發期公共秩序與安全麵臨新的挑戰與考驗,暴力犯罪或者防不勝防。越是危機當前,越是籲求同仇敵愾的正義之氣。從這個意義上說,“奪刀考生”不僅是年輕人的道德偶像,更是社會與時代的道德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