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的道德品質,隻有獲得敬仰與回饋,才能成為公序良俗中的硬通貨。因此,褒賞“奪刀考生”、傳揚正能量,顯然不該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麵。若“口惠而實不至”,最終隻會放大道德成本、而磨滅了道德信仰。

在國外,為品質優良的考生而大開方便之門的現象,已經成為明規則。譬如6月8日媒體報道,河北女孩放棄高考,被哈佛等9所名校錄取。這位女孩在接受采訪時,除了介紹自己的數學優異之外,特別強調其做義工、為非洲的窮人做食品和被子的經曆。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加分,自然該為人生而加碼,這也是起碼的公平要義。

這是一個“鍵盤俠”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更呼喚柳豔兵式“真儒俠”的時代。給奪刀救人考生一個公平的製度出口,讓道德加分也能兌現人生出彩的機會,這不僅僅是教育領域需要回應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