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磊大學畢業時,最大的夢想其實並不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是想去美國,去找在那裏留學的王中軍,沒想到後者寫信告訴他:“你還是別來了,我現在還在餐館送飯呢,並不是你想象的那種狀態。”
王中軍又來了一封信,信上說:建議他應該去國家單位,“你去了以後,不管進入到哪個部門,都在這套體係上,其實你是管理者,在北京還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因為當時改革開放雖然早已開始,但計劃經濟的力量依然龐大,王中軍認為去國家單位“能長見識”。正是因為聽從了哥哥的建議,王中磊去了物資部。
後來在物資部呆得越來越舒服,還是王中軍的信——“你應該選擇一下自己的職業方向”,王中磊開始了創業,盡管最後失敗了但還是積累了一筆錢。
1994年,王中軍從美國帶著送外賣賺來的10萬美元回國,號召幾個兄弟一起創業,王中磊精打細算才拿出10萬人民幣——除了一輛夏利車,這幾乎是他當時的全部家當,他於是也成為其它三個兄弟中唯一一個出資的;當然,這個10萬到現在了變成了數億資產。
不過,王中磊剛開始隻是“出資”,並沒有“出力”,在和新婚妻子王曉蓉度完八個月蜜月後,王中軍對他說:“你差不多了,結婚這麼長時間,咱們公司現在幹得也不錯,你要不要來開始工作了,進公司吧。”
王中磊於是正式進入公司,最初負責的隻是行政工作:“其實就是補足中軍的弱項,因為中軍不愛管特別具體的非業務方麵的事情,一個合夥人再加上自己的親兄弟負責一些行政、財務、人事,可能他覺得比較信得過。”
直到今天,已經上市的華誼兄弟仍然沿襲著當初的分工,王中軍是董事長,不管具體事務,隻負責管理大概10來個高管,平均下來一個月還去不了一次公司。王中磊是總裁,全權打理所有事務,基本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兄弟初涉水,投三部電影虧了兩部
其間抵押個人財產無數次,“簽了很多字”
華誼成立之初,主營業務其實並不是影視,而是廣告。那個時候,中國的各大銀行並沒有統一的標識和宣傳手冊,王中軍利用自己在美國看到的經驗,然後四處托人讓中國的各大銀行變成了自己的客戶,短短幾年就賺了好幾千萬,為公司積累了第一桶金。
王中磊自己總結,華誼兄弟涉足影視是一次意外,當時王中軍為了幫朋友的忙投資了第一部電視劇《心理診所》,沒相當竟然賺了一大筆。於是1995年,華誼兄弟一口氣投資了三部電影,分別是薑文的《鬼子來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
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這三部電影,薑文的《鬼子來了》因為審查和違規參賽的原因被禁映,血本無歸。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遭遇票房滑鐵盧,也血本無歸。隻有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小賺了一筆。
由於資金比較雄厚,華誼兄弟頂住了壓力。不僅如此,當年的打擊還讓華誼兄弟因禍得福:“因為這三個片子,剛好碰到了電影可能會出現的三種狀況。比如《鬼子來了》,我們完全不知道電影還會有審查的風險。《荊軻刺秦王》的投資很大,有好幾千萬,而且有好幾個國家的投資,但可能因為它的創意,或者它的拍攝手法都是非常的超前,也非常的戲劇化,帶有很強烈的導演個人風格,現在我們看起來它和市場之間是有一些矛盾的。這是第二種情況。”
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當時是他個人最不喜歡的一部電影:“因為它在商業上完全是順著來,觀眾想怎麼看他就怎麼拍。那時候小剛已經拍完了《不見不散》、《甲方乙方》,有點如日中天的感覺。就是大家都說,你就不要改了,你還是拍賀歲檔,還是葛優,還是喜劇,就沒有問題。小剛那時候可能希望拍一些自我感受的東西。他拍《沒完沒了》,交換條件就是我們要投資他的第四部電影《一聲歎息》,那是他比較個人化的電影了。”但沒想到順著觀眾拍竟然成功了,馮小剛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成為中國最善於摸準市場脈搏的導演,後來推出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係列、《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訂製》等無數票房大賣的作品,成為華誼兄弟的標誌性人物。
當然,成功的背後也必然有艱辛,王中磊說,在公司投拍影視劇初期:“其實我們把個人財產進行抵押有很多次這樣的經驗,到後來電影的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還有時候為了一些企業的事情會做抵押。現在對我來說,已經記不清都做了哪些,簽了很多字,現在想想風險還挺大的。”
同時,在麵對失敗大家有消極情緒、想打退堂鼓的時候,哥哥王中軍又很好地發揮了“領袖”作用:“我覺得他很會啟發大家的熱情,希望大家可以繼續做下去。當年《鬼子來了》和《荊軻刺秦王》雖然虧了錢,但《沒完沒了》賺了錢,《心理診所》也賺了錢。年底拍了一個電視劇《罪證》也非常賺錢,所以平均下來我們並沒有賠太多錢,而且還成功的進入了這個行業,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