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安全套 複製小米做營銷
從誕生之日起,大象就充斥著小米的影子。
大象與小米的淵源來自創始人劉克楠,他曾是小米的一名90後員工,以前在小米負責渠道和小米之家,對於小米的模式了然於胸。鮮為人知的是,劉克楠曾在馬佳佳的團隊工作過,這為後來決定做避孕套打下基礎。

順著小米鋪就的道路,大象營銷可謂順風順水。首先,在產品上,大象學習小米“單品製勝”的策略,專注避孕套,而且大象隻銷售一個型號一款產品——7隻裝的安全套,定價59元,如消費者按月訂購或企業B2B采購則能享受一定優惠。
在追求極致的道路上,正如當年的小米,大象避孕套試圖盡善盡美。
據悉,大象的產品原料來自於全球各地,香料來自厄瓜多爾,潤滑劑采購於荷蘭,乳膠產自馬來西亞(乳膠的最佳產地)。這些原料被統一運至馬來西亞的工廠,在那裏加工成套。最後安全套成品被運往天津進行外包裝。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劉克楠此前介紹說,大象產品的外包裝盒采用的是不易變形的正方體形狀,並交給一家蘋果(100.2, -1.43, -1.41%)的外包裝盒供應商負責生產。大象還貼著安全套加了一層牛油盒包裝,以幫助用戶在夜裏區分安全套的正反麵。同時,大象售出的每件產品都會贈送專用的濕巾和情趣色子。此外,大象還提供安全套一年未使用,可以無條件以舊換新的服務。
“薄”是人們對避孕套的第一需求,劉克楠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大象選擇首先滿足消費者這一最主要的需求。目前大象安全套的厚度與市場上主流最薄的0.03毫米保持一致。

不過,大象宣稱正在全力研發0.01毫米世界最薄的安全套,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財周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日本避孕套製造商Sagami去年已經推出號稱厚度僅0.01毫米“世界最薄避孕套”。同時,理財周報記者也發現網絡已有售賣岡本0.02毫米和0.01毫米的避孕套。
由此可見,大象在追求產品極致的道路上仍需不斷改進。不過,在大象的官網首頁,也鮮明地預告大象2.0即將在6月中旬麵市。

大象安全套 踩杜蕾斯上位
正如小米誕生之初,將矛頭瞄準智能手機的王者蘋果一樣,大象也是踩著避孕套行業老大杜蕾斯快速上位的。
大象的主要影響策略可以稱為“針對杜蕾斯、和杜蕾斯對著幹”,一方麵曆數著杜蕾斯幾大“罪狀”,另一方麵拿大象產品與杜蕾斯核心產品進行多個維度的比較,比如定位、類型、外包裝、內包裝、原料和厚度等,以突出其優勢和性價比。其營銷方式主要通過新媒體,微博(21.33, 0.28, 1.33%)、微信都是其營銷重地,甚至要推出網絡劇。這種注重粉絲文化的做法也與小米的“發燒友”類似。
作為避孕套界的霸主,杜蕾斯一直占據著50%-60%的市場份額。在劉克楠眼中,杜蕾斯近些年將主要精力放在銷售渠道和營銷上,而忽視了產品的創新和服務,這讓他有機可乘。
站在小米和杜蕾斯的肩膀上,大象火了,知名度迅速打開。尤其是它做了幾件國內安全套市場上從未發生過的事:隻銷售一個型號一款產品;隻在線上銷售;不采用任何形式的分銷模式。

“大象給我的感覺就是現在做一個品牌比以前的成本要低了。一個是這個事情本身的傳播性很好,第二這個時代,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傳播太快了。所以一個品牌的營銷可以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雖然現在的影響力還不是那麼大,但他在年輕人中很多人知道。在以前,這需要很多錢才能砸的出來的。當然,這也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別人也可以很容易做出一個品牌。”一位投資人這樣告訴理財周報(Money-week)記者。

看重創始人的眼光
作為大象的天使投資人,泰山兄弟基金的創始合夥人陳亮看重的正是劉克楠的長遠眼光。
“劉克楠認為下個時代用戶體驗完全和上個時代不一樣,產品可以做得更加極致。”陳亮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經過朋友介紹,泰山兄弟的陳亮、酷伯樂和劉克楠一起吃了一頓飯,當時的大象還沒有具體的產品,劉克楠隻是將他們設計的產品圖片展示給陳亮看,並初步表達了自己想要做一個與外界不一樣的安全套的想法。當時陳亮聽完後,很興奮,當場就決定投資。
“今天中國什麼都不缺,中國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務都有了,並不是市場空間的問題,是沒有超越的問題。真正地基礎功能已經在好多年前工業時代就滿足了,現在後工業時代用戶要真正的HIGH起來。”陳亮並不擔心安全套市場的空間問題,他認為現在是以體驗為王的時代,未來趨勢將是產品的HIGH點,是能夠真正做出超用戶體驗、讓用戶驚喜的東西。
但作為一個新興避孕套品牌,如何與國外老牌避孕套杜蕾斯、岡本等占據大部分市場的品牌競爭?
陳亮給出的答案是“沒想過要和他們競爭,我們想做好我們自己”,但市場的殘酷性就在於此長彼消。陳亮認為一定是有一群人追求精品,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將避孕套做到極致,包括單手打開,秒分正反麵、包裝、運輸、下單體驗等方麵提升客戶體驗。
在決定投資大象的時候,泰山兄弟的團隊並沒有對他們有銷量等方麵的硬性約定,而是更看重大象的產品及與用戶粉絲的互動關係。
在泰山兄弟的撮合下,最近陳克楠對外宣布A輪的500萬美元的融資已經確定。理財周報記者也向陳亮確認了這一消息,但具體是哪些機構陳亮並不願此時公開,隻是表示考慮到創始人的股權空間問題,泰山A輪沒有跟投。
但近日劉克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大象定位從“安全套”轉為“消費品”,並在秘密研發一款直擊痛點的新產品。對於劉克楠的這一規劃,陳亮表示並不知情,但目前會把安全套做好。
“任何行業都有它的壁壘,任何產品它的銷售渠道、人群都不一樣。如果說僅僅是為了做好的產品和好的客戶體驗,做一係列不相關的東西,沒有任何人都這個能力。如果做第二個產品跟第一個產品完全沒有任何關係,覺得這樣做很奇怪。”上述投資人這樣評價道。
不管怎樣,大象的誕生讓人看到的不僅是互聯網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挑戰和革新,更是一個產品和服務升級換代的必然趨勢。但是否大象如小米一般,站在了風口上,還有待時間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