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是女性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子宮內膜炎又被分為三種類型,濕熱內阻型、淤血阻滯型以及陰虛內熱型,多是由於細菌的感染以及性病毒的感染等原因而造成的,所以需要根據不同類型進行不同的調理,那麼,子宮內膜炎該怎麼治療?下麵就快隨東方女性網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1、陰虛內熱型處方:

  知母10克,黃柏10克,生地10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0克。主要作用是滋陰清熱。

  處方加減:若白帶色黃臭穢,則加敗醬草12克,生苡仁15克,車前子15克以清熱利濕止帶;若心煩急躁,則加炒山梔12克,鬱金10克,柴胡10克以疏肝理氣並清熱。

  2、濕熱內阻型處方:

  黃柏10克,生薏仁20克,蒼術10克,牛膝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赤芍10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敗醬草12克,紅藤12克,生甘草10克。主要作用是清熱利濕兼活血化瘀。

  3、瘀血阻滯型處方:

  當歸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赤芍12克,柴胡10克,川牛膝12克,枳殼10克,生地12克。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雖然中醫可以調理,但是一旦患有子宮內膜炎,還是要到正規醫院做檢查比較好。

  子宮內膜炎的症狀

  子宮內膜炎主要的症狀是盆腔區域疼痛,很多患者在月經間會感到下腹部墜脹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經過多、痛經也是比較常見的症狀。患者經期規則但是經血量倍增,流血期顯著延長。不規則出血較少見。痛經大多出現在未產婦女身上,但嚴重痛經者少見,可能由於內膜過度增厚,阻礙組織正常退變壞死,刺激子宮過度痙攣性收縮所致。還有就是白帶增多,因內膜腺體分泌增加所致,白帶一般為稀薄水樣,淡黃色,有時為血性白帶。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呈膿性白帶,並常含少量血液。當子宮積膿時分泌物還會有膿性伴臭味。

  患者炎症不是很嚴重的時候,雙合診可無異常發現。當子宮積膿時,查子宮呈球形增大,柔軟並壓痛,窺陰器檢查可見宮頸排出血性膿液,奇臭。

  子宮內膜炎的原因

  子宮內膜炎是因為細菌沿陰道、宮頸上行或沿輸卵管下行以及經淋巴係統到達子宮內膜所引起的。多數為從陰道,宮頸上行引起。在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呈酸性環境,宮頸有粘液栓(人體的生理屏障),可以抵禦細菌的侵入。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經期,分娩,流產後及各種宮腔操作時,這種屏障作用減弱甚至消失,細菌就會容易侵入,造成子宮內膜炎。

  專家認為,子宮內膜炎出現很大因素是不注意個人衛生、性行為不潔和婦科手術後所引起的感染。另外,由於流產不全影響胚胎愈合等等情況也會導致子宮內膜炎,所以專家提醒大家,一定要減少流產率。而老年婦女由於體內雌激素下降,陰道內酸度下降及宮頸粘液栓減少,易出現老年性陰道炎,並進一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炎。

  急性子宮內膜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轉變成慢性的,這樣更不好治。長期的附近器官的炎症也會導致慢性子宮內膜炎,隻有對病因了解清楚了,才可以預防,掌握病因是預防疾病的好方法。

  子宮內膜炎怎麼治療

  子宮內膜炎主要是藥物治療。一種是對已婚患者采用宮腔內給藥,操作前先以雙合診查清子宮大小及位置,外陰陰道消毒、探測宮腔深度後,將滅菌導尿管自宮口送入宮腔,以小於宮腔深度0.5cm即可,將選定的藥品,經導尿管緩慢注入宮腔,待藥液全部進入宮腔後,拔出導尿管,平臥或臀高l~2小時,每日1次,經期停用,這種方法用藥比較直接,所以效果也比較好。另一種是抗生素治療並清理宮腔。用於分娩或流產後的子宮內膜炎,應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應該先確定是否有胎盤組織殘留,有的話就立即予以清除,待抗生素達到一定劑量、炎症得以控製時,方可行刮宮術,以防炎症擴散。如果子宮有活動性出血時,可再應用大量抗生素的情況下清理宮腔。

  除了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炎還可以從日常生活細節去治療。患者應該要以以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並含有高熱量、高蛋白、多種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如果不能進食就靜脈補充營養和水分。急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應半臥床休息,以有利於炎症的局限及宮腔分泌物的引流。下腹部熱敷有利於促進炎症的吸收並止痛;要保持大便通暢以減輕盆腔充血,並有利於毒素排泄。

  子宮內膜炎要注意什麼

  子宮內膜炎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子宮內膜炎的患者,要禁欲,嚴禁性生活,避免炎症更炎症。因為患者陰道分泌物會比較多,同時也會腹痛、腰墜脹等,性興趣也會下降。炎症被控製的初期,剛恢複性生活也不宜次數過多,以免盆腔充血、抵抗力低下時再次發病。

  至於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性交的頻率要嚴格控製,因為平時腰背痛,性生活又使症狀加劇,白帶增多,腹痛、腰部附脹加重,即使勉強性交也無快感和性高潮。或是在當時有快感、性高潮,但因性事後盆腔充血,促使症狀重現或加重。

  無論是哪種子宮內膜炎,患者在平時都要注意個人的衛生,保持陰道清潔,不要進行不潔性行為,也不要流產。同時也要注意日常飲食、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