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戰勝拖延症?拖延產生的原因
拖延症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中最常見的一種亞疾病,雖然“拖延症”並不是一種臨床意義上的心理疾病,沒有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體係,但是拖延確實源於深層、複雜的心理因素,並且也逐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
拖延的6種原因
1、“心情不好”
情緒影響了我們做出行動的意願——“我現在沒有心情做這件事”。研究證明,人的情緒穩定性與拖延呈負相關,即越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人,越有可能拖延。而眾多情緒中,焦慮與抑鬱被認為是與拖延最為相關的兩類情緒。
2、害怕失敗,害怕承認自己的弱點
人們會因為害怕失敗或害怕承認自己的弱點而選擇拖延。他們拖延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待自己準備得更充分時,再開始著手完成任務。一旦完成質量不盡如人意時,他們還可以用時間緊迫來解釋,逃避了自己能力不足這個深層次原因。
3、害怕成功
有些人的拖延源於害怕成功。所謂“能者多勞”,早於限定時間完成任務的人,更可能背負更多的責任與期待。因此,拖延是這些人對他人進行期待管理的手段。害怕成功的人,其實是害怕成功後來自他人更多的期待——他們認為自己其實無法滿足那些期待。
4、缺乏對未來的現實感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於“未來的自己”無法有足夠的理解力和同理心,即比起一個月後因為無法完成任務而感到痛苦,我們更同理“現在的自己心情焦慮,需要放鬆”。因此,人們會為了眼前的快樂而忽視遠處的風險。
5、追求刺激感
還有較少一部分人,選擇拖延的原因是他們享受由時間緊迫帶來的興奮感,並且在緊張與興奮中能激發出更高的效率,這類拖延行為被稱為“喚起型拖延”。
如何改善拖延
1、 接納與自我關懷
“接納”是我們應對與管理情緒的第一步。人們會在完成任務前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與自我批評、自我挫敗的想法不無關係。而拖延後人們又會再度批評、指責自己,這種缺乏自我關懷的行為不但會讓你感到羞愧、自責,也會讓你在下一次任務開始前,感到愈發焦慮,從而陷入拖延的惡性循環。因此,打破拖延需要以鼓勵和原諒代替自我指責。
2、 認識非理性認識
非理性的認知不但會直接導致拖延,還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使人們拖延著無法完成一件事情。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這些非理性認知方式的存在(例如擔憂項目成果不理想,就會害怕丟掉工作,繼而又聯想到失業後的自己無法經濟獨立也會遭到恥笑,最後得出自己一無是處的結論)。利用一些表單,幫助自己記錄拖延時的感受、內心想法及可替代的想法,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以偏概全、災難化的非理性認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