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指出,男性的性伴侶數量和男性同伴的接受度呈正相關,而女性則相反,也就是說,女性擁有越多的性經曆或者性伴侶越少被女性群體所接納和認可。
從這個調查可以看出,性本身不再代表著個人的隱私和選擇,而更多的和社會認同所聯係在一起,這同樣表現在社會對家庭的接受度和對單身男女或者不婚男女截然不同的態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常常將單身的人或者長期單身的人視為不完整的或者說一種待定狀態,因為單身階段在他們看來從原生家庭到另一個家庭的建立之間的一個短暫的過渡階段。
無論是單身狀態、隨意性行為或者長期穩定的伴侶關係等各種關係形態對於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屬性來說都有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則主要由社會主流所推崇的關係形式所引導。在現今的文化中,毫無疑問,家庭仍然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最普遍的社會結構單位和組成,因此即使它不是個人的選擇,也會成為一種集體意誌加在很多人的身上。
對適婚的女性來說,組建家庭意味著更多,它意味著女性在合法和大眾所能認可、接受的情況下的適當性行為,也就是說處於家庭之下的女性的性行為是大眾所能夠普遍接受和認可的,隻有家庭關係發生的性行為和生育才能被社會給予接納和肯定的態度。
這樣的社會認同機製將那些很晚遇到合適的結婚對象或者說從未遇到過合適結婚對象的女性置於社會環境的死胡同中,一方麵,確定建立婚姻關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麵,晚婚或者不婚女性所麵臨的社會態度和環境是及其惡劣和不合理的。這導致很多女性在焦慮中匆匆跳入婚姻,最終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