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理想的伴侶是什麼樣子?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個問題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無論是關於對方的外貌、身高或者是經濟能力等等一些方麵,每個女性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要求,對於一些大學生或者自由戀愛的女性來說,這些要求並不是十分明顯和刺目的,它更多的表現出的是一種個人偏好的綜合。然而在婚戀市場上,這些要求則是赤裸裸的。

  這種婚戀市場上的相互交換是物質和消費文化下的一種延伸,就像原始時代人們之間以物換物得到和滿足自己的需要一樣。隻不過在現代的婚姻市場上,則變成了包含交換者本身的資源的交換。

  換句話說,我們對理想伴侶的期望,我們對婚姻的期待隻是將對方當成我們自身在社會中無法實現的功能的一部分。我們將一個立體的複雜的人分解成各種帶有標識的部分,這些可能包括他個人的內在的一部分,性格、品質、學識等等,也可能包括他所擁有的外在的條件的一部分,比如房子、車子、學曆、經濟等等。然後,兩者綜合起來,就成為了我們理想的伴侶。

  我想這不難解釋為什麼超過一半的婚姻最終都以解體為結局。因為我們從未真正了解那個我們想稱作或者已經稱作伴侶的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擇偶的時候往往抱有很多想象,很多人將這些想象從戀愛期間延續到婚姻之中,隨著久而久之的相處發現,對方原來是另一種樣子,覺得受到欺騙而感到失望最終導致婚姻失敗。

  這種現象如此普遍的原因不僅僅在於男性和女性在愛情中的盲目,更在於我們在愛情中的站在自我需求的視角對他人的解讀。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愛建立在四個維度上,這四個維度分別為了解、關心、尊重以及責任。其中了解的首要重要性在於我們對於伴侶的認識不是基於我們對他的期望或者對他的內在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功能性的整合,就像認識和選擇一件產品一樣。而是建立在對方本來的樣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