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仙經》記載說:“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永無蟲牙之患”。意即每天將上下牙齒有意識有規律地互相叩擊,就可以達到保護牙齒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叩齒能促進牙齒周圍組織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加牙齒的營養供應,故能強壯牙齒,從而減少齲齒等牙病的發生。若堅持經常叩齒,麵頰部還不易塌陷,且咀嚼有力,牙齒也不易鬆動、脫落。叩齒時對大腦也有輕度的刺激作用,對提高聽力、預防耳鳴都有一定作用。
叩齒保健功具體方法是:早晨起床後、午飯後、睡覺前各做一次,每次做三分鍾左右,站立、坐著均可。眼平視前方或微閉,舌尖輕頂上齶部,上下牙齒互相叩擊100次。叩齒時思想集中,嘴唇輕閉,想自己的牙齒越叩越牢固。叩齒完後,用舌沿上下牙齒內外側轉攪一圈,將口水慢慢咽下。叩齒保健功貴在堅持,隻要有恒心,一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叩齒: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養生論述各有出入,總之,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恒,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
有一種說法叫"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三十六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相傳這還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方法。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
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於保健性質;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於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1)、力量不同:叩齒是輕微的力量,叩齒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於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
(2)、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
什麼情況不宜叩齒?
有些醫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中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嶽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餘每因勞因酒,亦嚐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餘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於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美白健齒、健康長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