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鞋子大小 = 腳長+1公分/這樣的尺寸使足部有足夠的緩衝空間,不會因為穿著襪子,或因為行走時間過久足部腫脹,造成鞋子太緊而引起疼痛;買鞋時建議可將鞋墊取出,並將腳放置上麵,量取適當大小。
2、鞋子楦頭寬度,要跟足寬一致/西方人足型較為細長,東方人較為短寬且肥厚,因此在選購鞋子的時候,應注意鞋寬與腳寬盡量一致。某些鞋子廠牌會標明數字1、2、3......與英文字母ABCDE來區分鞋子楦頭寬度,以英文字母為主,數字與字母越往後代表楦頭越大。鞋子請盡量選擇合腳,勿過於狹小或過寬,建議選擇約比腳左右各多0.5公分;過於狹小的鞋穿久了也是有可能影響拇趾外翻的變形。
3、鞋頭部要夠高/鞋頭部是指鞋子的前端腳趾的位置;由於走路時腳趾會在鞋子裏移動,所以鞋子必須讓腳趾有活動的空間,如果太緊太窄,會不舒服,且極易長足繭硬皮而引起疼痛。
4、鞋子護跟要夠硬/護跟並不是鞋跟!護跟是指鞋子後側加強的三角區塊,護跟要有一定的硬度以維持足部跟骨的穩定度,讓我們在步行時,足部不會左右晃動得太厲害。買鞋時記得捏一捏鞋子後側兩旁,不可以輕易地垮下去;太軟的護跟與太硬的鞋跟,都會是造成足部疼痛的主因。
5、鞋子平放時不該會左右晃動/將鞋子垂直輕放在平麵上,並於鞋身左右輕壓,觀察是否會過度左右搖晃。若是一雙會晃動的鞋子,表示該鞋在製作過程的品管可能有問題。在走路時腳也會在其中左右晃,無形之中增加了扭傷的機會。
6、鞋子後側的中線要與地麵垂直/將鞋子擺在平麵上,從鞋子後方看,護跟的中線應與地麵垂直,才不會穿著鞋子時造成足部內翻或外翻。
7、鞋內折線要柔軟、位於足部最寬位置與蹠跟距符合/將鞋子拿起來前後對折,觀察鞋凹陷處是否與腳最寬處一致?這樣走路時鞋子才會和腳的動作相符合,避免增加足部的負擔。
8、鞋跟不可過硬,最好具有氣墊/如果是足底筋膜炎患者,或是跑跳類的運動員,鞋跟需要具有氣墊。但如果有骨折者,則鞋底的要求是要硬底,不可以有氣墊。
9、買鞋最好的時機/下午或晚上是買鞋最好的時機,因為午後時間足部會比較腫脹變大。成長中的兒童與青少年,應該配合生長的速度換鞋,否則過小過窄的鞋子,會造成足趾彎曲變形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