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頻繁的眨眼 有可能是生了這4個大病

編輯:東方女性2017-07-22 10:31寶寶保健
字體:
瀏覽:230次

  眼病引起的病因:

  1、先天性眼睛內翻或倒睫:黃學林主任醫師認為,有些小孩因為先天性眼瞼內翻,使得睫毛倒伏在眼球表麵,刺激角膜而引起眨眼和流淚等現象,這種情況下的頻繁眨眼,隻要家長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發現的。眼瞼內翻的情況,很多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逐漸減輕,至4歲左右自愈,但嚴重的話則需要通過手術矯正。

  2、習慣性眨眼:在3歲以內的嬰幼兒階段較為少見,年齡稍大些的孩子相對多一此;表現為小孩平時沒有什麼異常,有大人或外人在場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擠眉弄眼的,或者是身邊有頻繁眨眼的人,孩子模仿他,結果,慢慢就形成了習慣性的頻繁眨眼了。像這種情況,父母應該要及時提醒並幫助孩子自我控製。

  3、眼部炎症或異物的刺激:由於沙塵天氣,或由於不潔的手揉眼睛等不良習慣,導致因細菌、病毒、衣原體等感染或是因異物飛濺入眼而引起角膜炎或結膜炎,也會造成孩子頻繁眨眼。除了眨眼增多之外,還有諸如眼睛發紅、發癢、分泌物增多、流淚等表現,年齡在些的孩子會訴說眼睛不舒服或眼痛,此時父母應該帶孩子先到醫院請醫生檢查後,再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一些眼藥水或取出異物。

  4、眼睛疲勞而引起的眨眼:電子產品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有些孩子由於過多地使用電子產品如電視、電腦、手機、Pad等,出現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適症狀,主要表現為眼幹、眼癢、眼部燒灼異物感、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眼部脹痛、眼眶痛等症狀。

  這主要是因為電視、遊戲等影像變化速度快、畫麵閃爍,長時間盯著看後可引起視覺中樞失去平衡,興奮性增高導致眼外肌持續收縮而痙攣,瞬目作為反饋性防衛動作相對增強。

  對於這種情況,應適當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讓孩子連續近距離用眼時間不宜超過40分鍾,盡量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每天總的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必要時驗光配鏡,及時屈光矯正近視、遠視、散光等現象,以免發展為弱視。

  以上所講述的都是由於眼部疾病而引起的眨眼,下麵就是其他非眼病引起的眨眼,請各位家長也要注意。

  非眼病引起的病因:

  1、兒童抽動症:兒童抽動症是多組肌群不自主抽動,在眼部主要表現為頻繁瞬目或不自主瞬目,另外還可伴有多部位抽動或複合性運動抽動,如皺眉、歪嘴、聳肩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行為改變,有的孩子還會發出怪聲,甚至罵人、說髒話等。

  這種疾病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在治療上要以矯正為主,家長應積極配合醫生,及時提醒並幫助孩子自我控製,但切忌操之過急,切勿訓斥打罵孩子,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緊張而加重病情。

  2、體內營養素缺乏:反射性瞬目的傳入路是三叉神經,傳出路是麵神經,主要受大腦皮質的支配。如果孩子長期偏食挑食時,可能會導致體內某些營養素缺乏,特別是當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時,可引起神經肌肉的應急性增高而導致神經功能的紊亂,進而出現頻繁瞬目。

  小孩子經常眨眼有可能是先天性眼睛內翻,也有可能是後天被外表塵埃遮擋眼球等原因。家長們記得叫小孩子定期護眼,千萬不要用手揉眼,別讓病情加重。

  有研究表明,兒童抽動症至少有30%出現穢語症。嚴重者還會出現模仿和重複語言、強迫動作或猥褻行為。有些兒童同時還伴有遺尿、夜驚、口吃等症狀。

  臨床觀察發現,患抽動症的兒童多數具有敏感、羞怯、不合群、容易興奮和激動等特點。

  愛兒健康中心專家指出:對兒童抽動症的治療應堅持係統藥物治療為主,並配合心理疏導、推拿按摩、飲食理療為輔的原則。強調早診斷,早治療,選擇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治療方式,以減輕孩子心理和身體上的痛苦。愛兒專注貼,純物理純外用,安全方便,針對兒童多動抽動的病因治療——平衡大腦神經遞質失衡,從根本上解決兒童多動、抽動問題,臨床使用7年以來,深受廣大家長好評。

  愛兒健康中心專家溫馨提示:在長期係統的藥物治療同時,可以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和家庭按摩和飲食理療,家長應注意以下問題:

  1.遇到孩子抽動,家長應保持冷靜,理解孩子。切莫責怪和控製孩子,因為越責怪、越強製他就越感到緊張,抽動非但控製不住反而會越頻繁,孩子也會漸漸變得膽小、自卑。家長可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

  2.避免不利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家庭中要保持和睦的氣氛,任何視覺和聽覺的不良刺激都可使病情加重或反複。故要避免看激烈的槍戰片、武打片、動畫片、恐怖電影及小說,控製孩子看電視和玩遊戲的時間。

  3.幫助孩子排除緊張感和恐懼感。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不必過於擔心;抽動是因疾病而致,不必過於自卑,要配合醫生的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和同學交往,參加集體活動,增強自信,克服自卑情緒。

  4.防止過度疲勞和緊張,預防感冒和各種軀體疾病。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早睡早起,積極鍛煉身體等。

  5.上學的孩子,家長要多與學校聯係,和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對患兒更加愛護,並提醒同學們不要因患兒的怪異動作而哄笑、譏諷、看不起。患兒在學習上有所進步,行為上有改變時,老師要及時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