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離到底怎麼把握?
當我們無論是看電視還是看小說,好像很多故事的結尾都不會解釋得太清楚,一般都會保持一些結局最後的“空白”,讓我們想象其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以此來加深這個故事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對標到社交距離也是這樣,保持到適當的距離,是比較有利於增加我們的人際吸引力的。心理學當中把此種做法稱為留白效應,一起來揭示其中的神秘吧!
一、留白效應的概念
在曆史上真實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20世紀初,達芬奇的世界名畫巨作《蒙娜麗莎》被盜,該畫作被盜之後,原本掛畫的地方留下了一片空白,人們卻紛紛來到博物館來觀看原來掛著這幅畫的那一麵空牆。兩年過去後依舊有流量,人們驚奇地發現,到博物館來參觀那片空白的人,比原來來看畫作的人數數量還多一倍。
心理學上就把這種做法稱為:留白效應。
留白這個概念,原本是中國山水畫當中的一種方法,在整幅畫當中留下空白,給人留以遐想的餘地。後來這個概念被應用到了心理學當中。
留白效應指當人們在感知事物的時候,因為聯想而產生印象更深刻的心理現象。
就比如,當我們在生活當中看到有缺口的圓環,就會下意識在腦海中產生將缺口補圓的幻想,這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圖像。所以,有缺口的圓環,往往就比閉合的圓環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二、運用
如果能將留白效應運用到我們現實的人際交往當中,那就是很好的一種做法。在與人社交的時候最好適當地給對方留下一些空間,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也能夠更加增加人際吸引力。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一首歌裏的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當我們的腦海當中有留白,才會有一定的時間能夠思考和獨處,在這個時間段當中也能感悟到不一樣的收獲和靈感。有時候,我們太急切地想得到一段關係,或者說太想讓這個關係有一個好的結局,但是往往用力過猛,反而造成了對方的疏離。人和人還是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才能夠更好地進行關係的繼續。留白效應正是心理學當中的一個實驗考量,或許可以試著給對方空間,給自己空間,關係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