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的治療方法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是什麼

編輯:東方女性2016-12-17 16:37兒科疾病
字體:
瀏覽:377次

  小孩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引發小兒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父母親吸煙、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陰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先兆流產或服用避孕藥治療不孕的藥物、保胎藥等;高產次、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等,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帶繞頸、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顱內出血、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患兒突然僵硬:在某些體位,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感到困難。鬆軟: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將他懸空抱時,他的四肢下垂。嬰兒很少活動。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和運用雙手卻遲於同齡孩子,可能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兒常用一隻手而不用雙手。進食差:吸和吞咽差。舌頭常將奶和食物推出。閉嘴困難。異常行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靜,睡得太多,或者3個月時還不會笑。

  本病於嬰兒期起病,多於3~6個月後出現症狀,少數病人生後即有異常,表現為上下肢呈對稱性無力,肌無力呈進行性加重,肌萎縮明顯,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常因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複患呼吸道感染,患兒哭聲低微,咳嗽無力,肌肉活組織檢查可助確診,本病不合並智力低下,麵部表情機敏,眼球運動靈活。

  治療

  1.綜合康複醫療

  如運動(體育)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鼻、耳等)、訓練抓物、持物、起坐、搖擺、扶行(背靠牆、麵朝牆)、原地運動(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但療效一般。現代醫學治療方法如下:1手術;2矯形器;3水、電、光、聲療法;4語言、交流的治療;5運動功能的治療;6ADL訓練。

  2.藥物療法

  口服或注射有關藥物:腦神經營養藥、肌肉鬆弛藥、活血藥等。包括構築和修複腦組織(細胞)的藥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膽堿、腦磷脂、鞘磷脂等),能修複因外傷、出血、缺氧造成的腦細胞膜損害,保護神經細胞,加快神經興奮傳導,改善學習與記憶功能。還可以選擇能促進腦細胞DNA合成,促進腦細胞對氧的利用率,改善腦細胞能量代謝,增強腦功能,供給腦組織修複再生所需的各種氨基酸,調節腦神經活動的藥物,如古立西(腦酶水解片)、螺旋藻片(膠囊)。再就是積極補充多種維生素,如21-金維他。有條件的醫院的可交替選擇如下注射針劑(作用與片劑一樣):腦活素,腦多肽,乙酰穀酰胺,胞二磷膽堿等。

  3.中醫療法

  包括針刺療法(肌張力高的腦癱慎用)、按摩療法、中藥療法。

  4.小兒腦癱運動療法

  兒童腦癱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使用器具或者治療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兒童自身的力量,通過主動和被動運動,使全身和局部功能達到恢複和治療的方法。

  (1)兒童腦癱運動療法的共同目標1.盡量使用正常方式運動。2.使用雙側身體。3.在臥、坐、跪和站立時保持伸直位。4.日常生活相關的動作和活動。5.預防畸形。

  (2)各型兒童腦癱的訓練目標 1.痙攣型 放鬆僵硬的肌肉,避免痙攣體位的運動,預防畸形。2.手足徐動型 用手抓握動作訓練以穩定不自主的動作,如果異常體位變化不定,按痙攣型的目標做。3.共濟失調型 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時的平衡能力,穩定地站立和行走,控製不穩定的抖動,尤其是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