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皮膚補水 少洗澡多吃白色食物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李小姐最近很是煩惱,每天晚上洗完澡,或是日常洗了手後,皮膚均會出現緊皺,嘴唇也開始掉皮。“手指和指甲之間開始裂開。”李小姐稱,即使是初秋,其指甲縫也有“倒刺”,“所以我的包裏常年都放著指甲刀。”
陳主任表示,對於皮膚幹燥的人而言,秋季是一個考驗。進入秋季已代表著到了幹燥期,但是通常要進入“幹燥危險期”才被我們察覺到。如整張臉感到緊繃;用手掌輕觸時沒有濕潤感;身體其他部分的皮膚呈現出幹巴巴的狀態;有的部位有幹燥脫皮現象;洗澡過後有發癢的感覺。
陳主任解釋,皮膚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等幾部分。表皮的最外側有一層角質層,表麵的皮脂膜起到防止肌膚水分流失的作用。角質層內部還有一種細胞間脂質,維持肌膚內的水分。當肌膚的新陳代謝變得遲緩時,皮脂膜產生的皮脂就會慢慢減少,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外界刺激,水分流失,就形成了幹燥。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秋季的主要特點是“燥”和“幹”。一般初秋天氣燥熱,到了深秋,天氣轉涼,就會變得燥而涼。由於受到“秋燥”侵襲,人體常常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同時伴有唇掉皮、牙齦腫痛、鼻子噴熱氣、便秘等現象。如果皮膚很糟糕的人,一到秋風起的時候,四肢就開始出現皴裂了。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李小姐的嘴唇出現幹裂的情況了。
據悉,“秋燥”一般表現為溫燥和涼燥。溫燥多見於身熱頭痛、幹咳無痰、咽喉幹痛、鼻幹唇燥、心煩口渴。涼燥多見於身熱頭痛、惡寒無汗、流涕、唇燥咽幹、舌苔薄白而幹。溫燥與涼燥不同的是“心”。心裏感覺煩熱者為溫燥,感覺寒涼者為涼燥。溫燥初起時多吃水果和湯水即可恢複平衡;涼燥初起時則應該多喝薑糖水祛寒。
少洗澡 多吃白色食物
陳主任提醒市民,預防秋燥其實很簡單:讓皮膚保持濕潤。秋季應盡量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根據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蓮藕湯、白蘿卜花生湯、大白菜湯、白梨銀耳湯等;水果方麵可以選擇梨、西瓜、香蕉、蘋果、哈密瓜等;還可以適當吃些醋等酸味食品。但陳主任不建議熬冬瓜湯,“由於冬瓜利尿,而秋季又缺水,所以無法起到補水作用”。
其實,如果想擁有水嫩肌膚,首先要從飲食上下工夫,多喝水質好的溫涼開水;其次要少吃辛辣食品、牛羊肉和蔥蒜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西紅柿健胃消食抗衰老,胡蘿卜可以減輕皮膚幹燥,建議常吃。具體的預防可以從生活上注意。如增加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堿性食物的攝入。
另外,要注意飲水。皮膚細嫩滋潤程度與其水份含量有關。人體水份減少時會出現皮膚幹、皮脂腺分泌減少,使得皮肝失去彈性,甚至出現皺紋。因此,為了保持皮膚的濕度,應該注意補充水分。
此外,秋冬的沐浴次數也不要太勤。入秋後適當減少沐浴次數。因為洗澡過多,會把人身體表麵起保護作用的油脂洗掉。在南方,即使每天堅持洗澡,但也不要每次使用沐浴露,因為沐浴露很容易把身體僅存的油脂洗涮掉。此外,沐浴的水溫以24℃至29℃為宜,水溫過高皮膚表麵的油脂更易被破壞,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幹燥的程度,給皮膚帶來損傷。洗浴時間不宜過長,盆浴20分鍾,淋浴3至5分鍾即可,否則皮膚表麵容易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