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在日本女人圈裏,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胖,在10歲以前是可愛的,在20歲以後是可憐的,在30歲以後是可怕的!然而,近期調查卻發現,日本胖子也呈猛增之勢,十個人中就有三個體重超標。
慘重
“這半天門診,你瞧瞧,看的盡是胖子。”專家出門診後發現:凡是體型偏胖的人,十個有九個不是冠心病,就是糖尿病。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每年至少有280萬成人死於超重或肥胖。
榜樣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過去也是個胖子。他身高1.78米,體重應在63~79公斤之間,然而2000年時其體重一度達到92公斤。戴了10餘年計步器,每天堅持一萬步。現在他保持在“黃金標準”75公斤左右。
難題
減肥者眾,而成功者寡。專家說,隻有把控製體重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你才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才不會幻想速戰速決一勞永逸,才不會覺得少吃多動是種痛苦,而將其視為一種享受,並收獲健康碩果。
胖,真成了世界難題。
以前總說美國胖子多,後來又說中國人胖得快,這當然都不奇怪,可現在,竟連世界上最瘦的日本人也胖起來了。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稱,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每年光是胖死的人就有至少280萬。
連日本人都胖起來了
日本被譽為世界長壽第一國,一向以低肥胖率和高長壽率著稱。在日本女人圈裏,更是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胖,在10歲以前是可愛的,在20歲以後是可憐的,在30歲以後是可怕的!
然而,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日公布的一項國民健康調查數據卻顯示,該國20歲以上人群中肥胖者(BMI≥25)已接近三成,其中男性肥胖率達30.4%,女性肥胖者也占到了21.1%。
未來這一趨勢還可能加劇,因為年輕一代中,以20歲~30歲女性為代表,其肥胖增長勢頭更猛,2008年還徘徊在23%左右,不到三年,就迅速攀升到2010年29%的水平。
鑒於日本“肥胖女”隊伍的不斷擴編,日本肥胖學會甚至在考慮降低腰圍標準,從而將更多人納入健康檢查的行列。
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在各區縣排行榜中,居日本肥胖率首位的竟然是長壽聖地衝繩縣,肥胖者比例高達45.2%。
長壽標杆衝繩縣之所以肥胖率如此之高,日本厚生勞動省說,主要與美軍基地駐紮於此,對當地飲食文化造成的極大影響有關。調查發現,衝繩當地居民在淩晨以後暴飲暴食的現象十分頻繁,烤肉、午餐肉、快餐等美國飲食文化早已在當地根深蒂固。而肥胖率最低的山口縣,飲食則多以魚類和貝類為主。
衝繩縣肥胖率之高,已高過胖得最快的中國。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中國成年人超重(BMI≥25)率為32.1%。
迅速蔓延,迅猛增長。全球肥胖似有愈演愈烈之勢。
十個胖子九個有並發症
“這半天,你瞧瞧,看的盡是胖子。”
結束了一上午緊張的門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教授終於得閑摘下口罩,一邊喝水,一邊對隨診的健康時報記者感歎:現在心血管病人這麼多,為什麼?我看,很多都跟胖有關。
人一旦體重超標,體內脂肪出現堆積,血管就會像管道一樣生鏽結塊,進而發生堵塞,血流不暢了,高血壓就來了,心髒病和中風的幾率就會明顯增高。
記者觀察發現,無論是心內科、還是內分泌科,凡是體型偏胖的人,到了醫生這裏,十個有九個一準就能確診,不是冠心病,就是糖尿病。
“說是胖死人,並非肥胖直接導致死亡,而是說肥胖者更容易得病,進而引發死亡。”中國最早研究肥胖問題專家、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負責人陳春明教授解釋,每年胖死280萬人,就是根據肥胖與相關疾病的相關度以及這些疾病的死亡率推算出來的。“這是一個統計學數據,但足夠說明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肥胖引發的各種並發症。
數據顯示,人體每增加5公斤體重,患冠心病的幾率就將升高14%,中風危險率提高4%,缺血性中風提高16%。正是這些疾病,多年來位居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居民死因之首。
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西區)內分泌科主任高珊說,肥胖的人幾乎都合並有胰島素抵抗。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9000萬。世界上每8秒鍾就有一人因糖尿病喪生。
骨頭同樣難以幸免。不斷增加的體重給骨關節造成巨大的負擔,加快了關節軟骨的蛻變和丟失,並刺激骨刺的形成,導致骨性關節炎發生。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教授常給來看病的肥胖患者處方一種免費藥,那就是——減肥。
癌症也與肥胖密切相關。幾乎每類癌症都和體重超標有一定的關聯,盡管現有研究尚不能解釋肥胖是否導致癌症以及如何導致癌症,但可以肯定的是,肥胖會增加患腫瘤的風險,尤其是子宮內膜、乳腺和結腸相關腫瘤。
兒童期肥胖則不僅會使其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殘疾出現的幾率更大,還會經曆呼吸困難、骨折風險升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島素抵抗及心理影響。
難怪有專家說,肥胖乃“萬惡之源”。
胡大一過去也是個胖子
很多人不知道,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過去也是個胖子。胡教授身高1.78米,按照WHO的健康標準,體重應在63~79公斤之間,然而,2000年時,其體重一度達到92公斤。一體檢,果然不出所料:空腹血糖處於臨界值,餐後血糖升高;甘油三酯超標;B超還提示脂肪肝。
戴上計步器,胡教授開始了他的減重之旅。他曾向健康時報記者說:“我戴計步器10年了,隻有4天因為特殊原因沒有走到一萬步。”堅持快步走,加上少吃肉,每餐吃八分飽,這些年,胡教授體重始終保持在“黃金標準”75公斤左右。
像胡教授這樣的減肥成功者並不多見,專家說,減肥的關鍵就是要堅持,要把控製體重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隻有把它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你才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才可能日複一日地堅持;隻有把它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你才不會幻想速戰速決一勞永逸,才可能打贏一場維持健康的持久戰;隻有把它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你才不會覺得少吃多動是種痛苦,而終能將其視為一種享受。”長期關注肥胖問題專家、中國喬治健康研究所所長武陽豐教授說。
“每餐你就比別人多吃兩口,今天太累就不去活動了,偶爾如此,你覺得沒什麼,不經意間,卻形成了習慣。”武陽豐說,習慣很可怕,很多人覺得維持身材很難,就是因為主觀知道生活方式要改變,但客觀上卻改不了。
既然是把控製體重當成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應該從小到老,一生遵循。
“過去我們說預防肥胖要從小孩抓起,現在,這個時間恐怕還得提前,得從娘肚子裏抓起”,陳春明教授說:“我們曾經做過研究,發現困難時期出生的女性進入中年後患上肥胖的概率會增加,且合並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癌症等疾病的風險更高。因為其胚胎期營養不足,影響了日後的脂質積累和分布過程。”當然,準媽媽營養過剩也不行,不僅自己容易患上妊娠期糖尿病,還會影響寶寶的健康,造成出生後患上肥胖的概率增加。
改變總是痛苦的,可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快樂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