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愛上年輕白領需重視
此病的病程較長,常有數月疼痛病史。初為輕度肩痛,活動失靈,逐漸加重。疼痛一般位於肩前外側,可向頸、耳、前臂和手放射,但無感覺障礙。嚴重者,稍一觸碰,即疼痛難忍,或夜不能眠,或半夜痛醒(靜止痛),不敢患側臥位,肩活動受限,穿、脫衣服困難,甚至不能梳頭、洗臉、漱口或洗澡等。
其次,患肩肌萎縮,背闊肌和大小圓肌等有痙攣。肩部壓痛廣泛,而以肱二頭肌長頭腱部壓痛最為明顯。肩活動嚴重受限,尤以外展、外旋、後伸為甚。另外,晚期肩關節外展、外旋、後伸明顯障礙,甚至可呈僵硬狀態,或伴肌肉萎縮。此時,便有了“凍結肩”之稱,意即肩關節被“凍”住了,屬於肩周炎最嚴重的時期。至於有的患者詢問為何夜間疼痛加重,因為夜間休息時,病變部位血流量較白天工作時少,炎症代謝產物不能被及時運走和稀釋,在局部濃度升高,對痛覺神經的刺激增強;同時,這些代謝物使局部腫脹,淤滯加重,對末梢神經的牽拉壓迫增強;另外,白天忙於其他事務,注意力轉移別處,也是疼痛減輕的一個原因。而晚上夜深人靜,患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了,疼痛也就相對加重了。
自我應對策略一:自我推拿
自我推拿(按摩)治療本病的原則是舒筋活絡,活血止痛,滑利關節,從而減輕疼痛,使症狀得以緩解或消失。
那麼,如何操作呢?總的方法及取穴是擦大椎,按揉肩內俞、肩髑、揉拿肩井、按揉大杼,按揉曲池、手三裏、內關、外關、合穀,擦肩、旋臂,活動手臂,輕揉痛處。操作時間靈活掌握,總時間大概10~15分鍾。手法應該注意“輕柔、有力、深透”。
如果您的肩部酸脹疼痛。遇風寒加重,得溫痛緩,平時怕風怕涼,再加風池、風門,中府、雲門,尺澤等穴位按揉。如果您的肩部腫痛,疼痛拒按,以夜間為甚,加血海、三陰交、太衝等穴位按揉。如果您的肩部酸痛,勞累後疼痛加重。伴頭暈目眩,氣短懶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加脾俞、腎俞、中脘、氣海、足三裏等穴位按揉。
自我應對策略二:外敷療法
1 膏藥外貼:可選用安慶餘良卿麝香鎮痛膏或活血止痛膏等。根據病情,12~24小時貼1次,每次1~2片。2~3周為一療程。若對膏藥過敏者,忌用。若使用中途瘙癢難耐,隨時揭去。
2 外洗:可選用洗浴方。20天左右為一療程。洗浴方較多,可請中醫師辨證處方。
3 熱敷:用酒糟、醋糟各1~1.5公斤,裝入袋內,蒸熱,取出再倒入白酒100毫升,趁熱敷於病變部位,防止燙傷,每日一次。20天左右為一療程。
有人介紹用熱芋頭熱敷患處,可謂“方便、實用”。具體操作如下:(1)先用火輕烤2~3個芋頭,然後剝去外皮。(2)將芋頭和一個雞蛋的蛋白放入容器內。(3)添加一個磨碎的老薑。(4)充分攪拌之後,再加上約攪混物一半分量的麵粉。(5)將黏糊狀物鋪陳於布上,貼於疼痛處。一天更換1~2次。2天左右疼痛即能明顯緩解甚至消失。
自我應對策略三:痛點指壓法
方法一:操作者轉動手臂,找出自己肩部、肩胛部、前胸部的痛點位置,以筆畫上記號。依照下列方法來確定痛點位置,即首先雙手由前方向上舉起,接著由側麵向上高舉,然後向正後方彎曲,並於胸前朝左右方向緩慢回轉。同時,亦可將身體側邊前後回轉,並予手向背後彎曲。
找到痛點之後,從最痛的位置開始,拇指用力一處一處地按壓。雖然此過程會有些疼痛,但不要在中途鬆手休息,慢慢地疼痛感變得不明顯時,才輕輕放開手,這時試著舉手看看,您的“哎喲,肩部疼痛”會得到明顯緩解甚至短暫消失。
方法二:晚上睡前或早晨起床前,仰睡在床,伸直雙腿,手掌伸到後頭之下,手掌心向上,手背朝下,用頭緊緊壓在手掌中心(哪邊疼痛就壓哪邊的手掌),每次20分鍾。開始做時先用側睡頭壓手掌的辦法,經過多次鍛煉後,用仰睡後頭壓手掌的辦法,堅持1周後疼痛減輕,也許1個月左右就能告別“肩膀痛”。
方法三:請家人或同事用手指或火柴棒、牙簽等按壓肩髃、肩井、肩外俞、巨骨、曲池、合穀、養老等穴,並以痛點為俞,即哪裏疼痛往哪裏按壓(阿是穴),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20分鍾。若同時配合艾灸5~10分鍾,效果將更好。
自我應對策略四:不花錢的鍛煉操
第一組
1 肩外旋 屈肘90度端拳貼身,拳心向上,肘尖作為支點(坐靠背椅,仰臥靠床,站立靠牆)便於內外擺動,外擺即肩外旋。
吃哪些藥物不宜飲酒——甲硝唑
2 肩上舉 仰臥或靠背椅練習,兩手相嵌或不相嵌,利用肢體重量加上地心引力,使健肢帶患肩更易收效。
3 肩外展 雙臂伸,向側平舉方向砍去,一次手心向上,一次手心向下,練數十次。
4 擦汗 屈肘,翻臂肘尖朝上,做肘向前額擦汗動作,反複數次至十數次。
5 展旋 大雲手,叉腰等鍛煉。
第二組
1 手指爬牆 患者麵向牆壁站立,雙手上抬,扶於牆上,努力向上爬,要努力比前一天爬得更高一些。
2 後伸下蹲 患者背向站於桌前,雙手後扶於桌邊,反複做下蹲動作,以加強肩關節的後伸活動。
3 兩手抱頭 兩足站立與肩同寬,兩手緊抱後腦;兩肘拉開,與身體平行;兩肘收攏,似挾頭部,周而複始。
4 單手壓肩 以右肩為例。兩足似弓步,右腳在前,離桌尺餘;左腳在後伸直。右手收於桌上,左手掌按右肩,利用身體向下向後擺動。
5 擴胸分肩 兩足站立,與肩同寬,兩手放於胸前,兩肘與肩平直,手背在上,掌心朝下。擴開胸懷,分開雙肩、吸氣;回複時呼氣。
6 旋摩肩周法取坐位,以左手手掌貼於右肩,旋摩肩周50~100次,使之產生溫熱感,換手。
7 旋肩 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下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複數遍。
溫馨提示:
肩周炎若已處於凍結期,在自治的前提下,一般需要上醫院請醫生治療了。在治療期間,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功能鍛煉,如作肩外展、前屈、後伸、旋後等動作。由於鍛煉時會引起患部疼痛,患者必須忍受一點,不能怕疼痛。
其次,應該明確診斷,因為引起肩部疼痛的疾病很多,如結核,腫瘤、骨折、脫位、化膿性炎症以及頸椎病等。
還有,患者平時要注意局部保暖,防止風寒濕邪侵襲。少接觸電腦,盡量減少上網時間,天涼以及在空調房間裏別穿吊帶裝等。
另外,有糖尿病、骨質疏鬆、風濕病等患者,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此,也許能同“肩膀痛”告別。
肩周炎是一種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患肩采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緩解疼痛,如用三角巾懸吊,並對患肩做熱敷、理療或封閉等治療。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這時應以功能鍛煉和按摩為主,配合理療進行治療。
肩周炎康複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醫療體操。服用止痛藥物隻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複發。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煉,預後不錯。以下介紹2種肩關節功能鍛煉的康複操,堅持操練,必有收益。
棍棒練習:
雙手握住體操棒,在體前和體側,手臂伸直,然後反複用力向上舉,盡量向頭後部延伸,下壓;在體後,雙手握棒,用力向上舉;單手握棒,左右旋轉。
爬牆練習:
正身雙手爬牆 患者麵向牆壁站立,雙手上抬,扶於牆上,用雙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雙側上肢盡量高舉,達到最大限度時,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返回原處。反複進行,逐漸增加高度。也可用單手進行。
側身單手爬牆 患者側向牆壁站立,用患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複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注意事項
1.以上兩種康複操對防治肩周炎大有益處,工作間隙也可以做做。
2.動作宜平和、緩慢,忌用力過猛。每次活動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反之,則提示活動過度或出現了新的損傷,應即時調整運動量。
3.如果肩頸屈曲、抬臂疼痛,不宜勉強做低頭、屈頸、抬臂、環臂等動作。
肩周炎是因肩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臨床特征為早期肩部酸痛,中期肩關節活動受限,晚期症狀逐漸緩解。患者常因肩部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肩關節功能障礙前來就診,嚴重者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等症狀。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氣血不足、筋失濡養或汗出當風、睡臥露肩、致風寒濕邪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外邪凝滯經脈關節而致。因此把肩周炎稱為“ 肩凝症” “ 漏肩風”,屬於痹症範疇。中醫治療肩周炎方法諸多,且簡單易行。臨床上,在重視預防的基礎上采用一種或幾種方法配合應用,就能收到比較滿意的療效。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可以進行幾項肩部鍛煉,防治肩周炎。鍛煉過程中注意適度,動作應慢應穩,幅度由小到大,運動量以肩部略感酸痛為宜。
1.屈肘甩手 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 患者麵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複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梳頭 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4.頭枕雙手 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5.旋肩 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複數遍。
在患者消化道條件允許下,可選用一些祛風散寒、活血止痛、強筋健骨的中藥或者一些非甾體類消炎藥,以消除肩部的不適,但要避免在禁忌證下使用。
一般可選用中成藥木瓜丸、小活絡丸、國公酒治療。如果初期治療不當,將逐漸發展為肩關節活動受限,呈凍結狀,影響日常生活,吃飯穿衣,洗臉梳頭均感困難,更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肌肉萎縮,患者極為痛苦。
如熱敷、推拿、針灸、火罐、膏藥等都有一定的療效,其中以外貼膏藥操作最為簡單易行。因肩周炎病程較長,長時間使用膏藥會使皮膚發生過敏、破損等情況,可縮短敷貼時間,如貼12小時休息12小時,並且選用一些低過敏的藥膏,如複方紫荊消傷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通絡之功效,能有效地治療軟組織損傷。在療效和作用方麵,由於巴布劑型具有單位載藥量大、藥力滲透性好、與人體肌膚相似的水分子含量可以促進藥用成分透過皮吸收等明顯特點,因此遠遠勝過一般的橡膠劑型膏藥。
既要在未病之時預防本病的發生,又要在已病之後防止疾病的加重。比如平時注意肩部保暖,肩痛及時就診,避免肩部的急性暴力性損傷和持續靜力性損傷等等。
肩袖損傷常被誤作肩周炎
年近五旬的李女士前段時間打羽毛球時,由於用力過猛,回家後感到肩部疼痛,活動受限,抬動手臂更是疼痛難忍。她覺得自己患上了人們常說的肩周炎,需要加強運動,於是每天忍著劇痛活動肩部,可是越活動越不見好,經檢查發現,李女士的肩痛是由於鍛煉時用力不均導致了肩袖損傷,與肩周炎是兩回事。
“很多中老年人出現肩痛後都被當做肩周炎治療,進行功能鍛煉,結果有相當一部分是越練越壞,越練症狀越重。”遼寧省人民醫院骨外二科主治醫師吳峰說。
肩袖損傷分兩種
吳峰說,肩袖是人肩部運動中非常重要的結構,主要控製肩關節的旋轉,維持肩關節的穩定。
肩袖損傷有急性撕裂傷和慢性勞損傷兩種。猛提重物、摔倒時肩部著地受撞、外來暴力牽拉等都會造成急性撕裂傷。如在公共汽車上手扶扶手站立的乘客突然遇急刹車身體失去平衡時,就有可能造成肩袖急性撕裂傷。而肩袖慢性勞損傷與長年肩關節的過度使用導致肩袖慢性勞損有關,如教師上舉手臂寫字,經常打羽毛球、登山等,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成肩袖慢性損傷。
如何與肩周炎區分
“從臨床表現上看,肩袖損傷和肩周炎是有區別的。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粘連引起的無菌性炎症。患者多為肩關節前外側疼痛、發麻,多發生於非慣用肩,無外傷史,以中老年人群尤其50歲左右人群高發。肩周炎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年齡增加骨關節發生退行性改變有關。”吳峰說,與肩周炎不同,肩袖損傷的患者多數有外傷史,多發生於肩關節後側,其主要表現首先是疼痛、無力。起初肩關節活動基本正常,隨著病情發展才會逐漸出現活動受限。但這種受限一般有一定的角度範圍,並不是各個方向的,且在他人幫助下可以被動活動。
肩袖損傷不能自愈
“輕度肩袖損傷一般通過打封閉、理療、中醫按摩、藥物等保守治療就能控製延緩病情發展。而症狀明顯的重度患者,則需要手術治療。與肩周炎不同,肩袖損傷沒有自愈性,不及時治療的後果隻能是使病情加重。”吳峰說,隨著病情長期發展,受損肩袖組織的撕裂會越變越大,周圍肌肉也會萎縮,肩關節還會發生脫位。這時由於肌肉萎縮變性,即使再手術也很難將撕裂處有效縫合,肩關節也難以複位,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
吳峰最後強調,肩袖損傷的患者平時一定要減少活動量,以免加重肩袖的損傷撕裂。
肩周炎是發生於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病變和慢性無菌性炎症。俗稱凍結肩、五十肩,是常見和多發疾病。下麵的十個動作就能輕鬆緩解肩周炎。
甩臂。兩臂高舉過頭頂,手心向外,自然向上甩,帶動腰部顫動共做36次。最後做左右上下甩臂動作,各做18次。
拍打肩膀。先用右手掌以中速稍用力拍打左肩,左手拍打後背,接著用左手以同法拍打右肩,右手拍打後背,共拍打50次。
抻拉肩部。先用左手以中等速度稍用力向左抻拉肩膀,然後右手以同法向右側抻拉肩膀,左右交替進行,共抻拉36次。
懸垂鍛煉。利用單杠或樹幹等物做懸垂動作。開始時少做,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旋轉肩膀。先以中等速度稍用力前後分別旋轉18次,左右肩交替,各做18次。
聳肩。先以中等速度稍用力做聳肩動作,左右交替進行,共做100次。聳肩鍛煉是治療肩周炎的重點療法,能收到緩解肩痛的良效。
頭壓手。仰臥在床上,兩腿伸直,手掌伸到後腦下,掌心向上,用頭緊緊壓手心,哪邊肩痛就壓哪邊,每次至少壓20分鍾。頭壓手每晚睡覺前、早上起床前做,一般堅持一個月左右,肩痛消失,活動自如。
單臂或雙臂搖動。先做單搖臂,右手叉腰,左臂向前向後分別各搖18次,接著換右臂前後分別各搖18次。最後做雙搖臂動作,雙手合在一起雙臂置於胸前,左右分開伸直,向前向後各搖18次。
摸牆。站在牆根,患側手扶牆,由低向高摸,直摸到最高點不能再向上為止。然後,把手放下,反複練習,摸36次。
搖球。上搖球:雙手如抱球狀,舉在頭頂,略抬頭,由上左下右搖18圈,眼跟著手轉,然後用同法,方向相反再搖18圈。中搖球:雙手如抱球狀,放在胸前,從右向左搖18圈,眼平視前方,然後用同法,方向相反搖18圈。下搖球:雙手如抱球狀,彎腰50度,雙手從頭頂從上左下右搖18圈,再用同法,方向相反搖18圈。此法是活動肩、肘並疏通經絡,活運氣血的有效療法。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又稱“五十歲肩”、“肩凝”、“凍結肩”等,中老年人多見。發病緩慢,初起常因舉臂、穿衣、梳頭感到困難,肩部隱痛或劇痛,常向上臂和前臂放射,肩關節活動受限等。
方一
白術、茯苓、桂枝、幹薑各15克,白芥子10克,桑寄生20克,黃芪30克,製南星、甘草各6克,當歸、獨活各15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每日服3次。一般服3~5劑可見效。
方二
在大暑期間,將白鳳仙花連根挖起,在根須以上3寸處切下洗淨後切成3段,再將每段切成薄片,搗爛敷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晚浴後換敷。連用5棵白鳳仙根為1療程。一般1個療程後,肩周炎即可痊愈。
注:如敷藥後局部出現癢疹,應停止使用。
方三
組方:熟附片8克,秦艽10克,雲茯苓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法半夏10克,白芍15克,陳皮15克,當歸10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飯後分3次煎服。服藥時以白酒適量為引。
注:本方藥應連服1周以上。本方藥性溫熱,患處有紅腫熱痛者慎用。
方四
組方:田三七、天麻、當歸頭各100克。
服法:先將田三七、天麻用米酒適量(能浸蓋兩味藥麵即可)浸泡4~5天,以便於藥軟易切碎。以上三味藥分成20份左右,每次服用一份。服用前取出一份,切碎,加入少許曾浸泡過天麻和田三七的米酒及新鮮豬瘦肉50~100克,雞蛋1個,少許豬油和鹽,調勻後隔水蒸煮。越爛越好,連藥渣一並吃下。20份在20天吃完,每天吃一份。另外,每天對手臂的活動鍛進行煉,可加速病情痊愈。
方五
取石菖蒲、透骨消各200克,切細,加入嫩柏樹葉300克(搗碎)混合,共置鐵鍋中炒熱,加入白酒100毫升,繼續翻炒幾下,起鍋。乘熱用布包裹起來,熱敷關節疼痛處,冷卻後取下。每天2次。連用半個月左右。在治療期間每天做幾次手臂活動(劃圓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