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進補 要因人而異
中醫對藥膳有著嚴格的禁忌,主要包括藥物之間的配搭禁忌、藥膳與食物的配搭禁忌和疾病忌口等。如果不具備醫藥常識而盲目食用藥膳進補,難免會誤入歧途。
專家指出,中藥藥性有寒、涼、溫、熱之分,應根據不同人的體質或病情科學選用。
一般來講,溫性、熱性的食療中藥,如生薑、大蔥、紅棗、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溫裏、散寒、助陽的作用,適合於偏陰質的人或寒證、陰證患者,主要表現為畏寒、乏力、易出汗、記憶力差、腰酸膝軟、胃寒、便溏、性功能較差等。而涼性、寒性的食療中藥,如綠豆、藕、西瓜、梨、荸薺、馬齒莧、菊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於偏陽質的人或熱證、陽證的患者,表現為怕熱、易興奮、多汗易口渴、咽幹舌燥、便秘、尿赤等。
選購藥材一定要新鮮優質,凡是變質、發黴的均不能食用。優良的藥膳必須講究烹調技術,一般食用中藥以及無不適氣味的中藥,可與食物一起烹製,如果藥物較多或有明顯不適氣味,可用紗布將藥物包好,再與食物一起烹製,藥性即進入食物或湯裏,服食時可將藥渣去除。
藥膳雖好,但也應適可而止。中藥講究用量,量大量小直接關係著藥效,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後導致腦溢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此外,中醫認為,藥膳應講究“因時製宜”,即四季五補:春天萬物複蘇,五髒屬肝,適宜升補;夏季分初夏與長夏,初夏天氣已熱,五髒屬心,宜於清補,長夏天氣炎熱,五髒屬脾,宜於淡補;秋季天氣涼爽,五髒屬肺,宜於平補;冬季氣溫寒冷,五髒屬腎,宜於溫補。如果違背這一自然規則,也會影響到補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