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小常識 防 秋燥 常識

編輯:東方女性2015-11-29 02:20養生保健
字體:
瀏覽:118次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一個比較幹燥的時期,而“秋燥”是一種季節性的病。秋季雖然氣候變得涼爽,但是隨之空氣中的水分散發速度也變快,變得幹燥起來。因此在這個季節人們通常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幹燥感,甚至出現口幹舌燥、幹咳少痰、咽喉腫痛、疲乏無力以及大便幹結的症狀,連帶著人的情緒也會變得煩躁不安。

  三大人群須警惕

  秋季環境幹燥、容易損耗人體津液,給人體帶來不適。兒童、女性和老年人尤其需要警惕。吳豔華主任提醒,兒童由於髒器嬌弱,機體免疫力低下,氣管黏膜、鼻粘膜和皮膚都非常纖薄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引發過敏和氣管炎等疾病;女性因為生理以及孕期等原因,易使體內津液不足,陰陽失調,特別需要滋陰養顏、潤肺養氣;老人本身機體處於衰退的狀態、內髒器官機能也下降,對於外界的氣溫變化反應緩慢,容易誘發支氣管疾病和其他疾病。

秋季養生小常識,防“秋燥”常識

  “潤燥”要潤肺,解口渴更解體渴

  既然身體幹燥缺水,就得想辦法給身體加水解渴。但是單純喝水解得了口渴也解不了體渴。吳豔華主任說:秋季解體渴,關鍵在“潤燥”。而按照中醫的五行與五髒的對應理論:秋季幹燥,五行屬金,人體所對應主管的內髒為“肺”,因此秋天“潤燥”關鍵就是要養肺、“潤肺”,同時再輔以其它方麵的保健措施。

  飲食方麵:

  1、多喝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體內的潤滑劑。秋季人體每日水的攝入量要比其他季節多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髒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但是要注意少量多次。吳豔華主任提醒,秋季水的攝入量要達到2000毫升,以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

  2、在食物的選擇上要少辛多酸,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刺激腸胃。如辣椒、花椒、生薑等,但是作為調味料少量攝入問題並不大。應該選擇多食用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蜂蜜和蓮藕應為首選。蜂蜜性味甘、平,能補中潤燥、滋陰美容,降壓通便;蓮藕生用性寒,有清熱涼血、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功效。其餘如杏仁、銀耳、豆腐等都是秋季“潤燥”通便的佳品。

秋季養生小常識,防“秋燥”常識

  3、多吃水果和蔬菜生性寒涼,而且富含維生素、纖維素以及水分,有潤燥生津、清熱潤腸的作用。應多食用梨、葡萄、蘋果、石榴等酸性水果。

  4、此外,中醫講究“秋冬養陰”,因此秋季是很好的“養陰生津”、進補的時機。可以經常吃些山藥、雞湯、羊肉、兔肉等來補腎強筋、滋陰補陽。

  秋季養生有哪些訣竅呢?

  1、宜早睡早起:

  秋季,天氣轉涼,風聲勁急,地氣清爽,人們宜早睡早起,使心境安逸安靜,神氣收斂,避免肺氣受操邪的損害,保持肺的清爽功能。

  2、宜秋凍:

  秋季日夜溫差較大,早晚氣溫較低,健康人不可傾添厚衣,宜稍穿薄衣,稍帶寒冷,民間有“春捂秋凍”即是此意。適當地“秋凍”,有利於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秋季養生小常識,防“秋燥”常識

  3、宜寧誌:

  秋景凋零肅殺,易引起傷感優鬱的情緒,而致情誌疾病。因此,要注意保持心悄寧靜。在秋高氣爽時,不妨外出旅遊,登高望遠,陶冶情操,增進健康。

  4、調飲食:

  秋季的飲食宜清潤、平補,避免老薑、生蔥、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熏烤、肥膩之食,要多吃些潤肺生津、養困清澡的食物,多食富含纖維的斷鮮蔬菜和水果,保待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