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葉的功效與作用 烏米飯怎麼做
烏米飯
原料:糯米500克,南燭葉50克(2把)。
製法:
1、將糯米淘洗淨備用。

2、南燭葉洗淨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時,去其葉渣取汁水煮糯米,用文火煮2小時左右,待米色變黑,熟爛後可即食用。
功效: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發,適宜體質衰弱者食療調補。
南燭葉不僅可以做出香噴噴的烏米飯,還可做出賽熊掌、黑鵝掌、黑蹄筋、黑色的鴨四件、黑雞蛋等黑菜,隻是浸泡時間更長,要48小時。
【出處】出自《本草新編》。
【拚音名】Nán Zhú Yè。
【別名】南燭枝葉。
【性狀】性狀鑒別: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5-6cm,寬1-2.5cm,兩端尖銳,邊緣有稀疏的細鋸齒,多向外反卷,上麵暗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麵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麵棕色,葉脈明顯凸起。葉柄短而不明顯。質脆,氣微,味澀而苦。
【化學成份】葉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無羈萜(酮)(friedelin),表無羈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內消旋肌醇(myoinositol),葉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鋇、溴、硼、鐵、錳、鉛、錫、镓、鈦、鎳、鉍、鉬、礬、鋯、銅、銀、鋅、鑽、鍶。

【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心,脾,腎經。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
2、《日華子本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幹服。
3、《本草彙言》:益氣添精,涼血養筋。
4、《本草經疏》:南燭,《本經》言其味苦氣平,性無毒,然嚐其味亦多帶微澀,其氣平者,平即涼也。《十劑》雲,澀可去脫,非其味帶澀,則不能止泄,非其氣本涼,則不能變白。發者,血之餘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發早白而顏枯槁;脾弱則困倦嗜臥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其雲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須發之聖藥,氣味和平,性複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