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 專家教你如何抗擊抑鬱症
一、重症抑鬱症診斷解讀,防止重症抑鬱症診斷的擴大化。
抑鬱情緒每個人都會有,但並不是有了抑鬱情緒就是得了抑鬱症。重症抑鬱症首先一組症狀群,不是單有某個症狀就能診斷了;另外抑鬱症的一組症狀需要在至少在同樣的2周內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反複出現才會考慮重症抑鬱症的診斷;再有重症抑鬱症需要符合一定的嚴重程度,即社會功能受損,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後果。
對於隻有幾個抑鬱症狀(不足CCMD-3要求的4個症狀)或者抑鬱症狀出現時間不足2周或者嚴重程度較輕的情況,臨床把這類情況歸於亞綜合症性抑鬱(SSD),也應重視,建議還是去專業精神衛生機構谘詢,與醫生一起商量討論應對措施。
二、接受抑鬱症,及時接受正規的治療。
國內研究顯示,有92%的抑鬱症不尋求治療,全國地市級以上非專科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還不到20%。不少患者內心認為一旦被診斷為抑鬱症就像被戴上了精神疾病的帽子,因此抗拒到專業的醫療機構診治,其實抑鬱症就像心理感冒,不應為患了一場感冒而感到羞恥;也有患者認為自己的很多抑鬱症狀,比如一些悲觀消極的想法僅僅是思想觀念的問題,身體的乏力、精力減退等也是生活習慣不健康的原因,希望通過自己調節來糾正抑鬱症,但其實這些抑鬱症的症狀就像患了肺炎,會難以克製的發熱、乏力、咳嗽、咳痰一樣,是自己難以控製的,也像肺炎並不是僅通過好好休息、多喝開水就能治療,而是需要及時接受抗感染治療一樣,抑鬱症需要及時接受抗抑鬱治療,否則可能釀成不良後果。
三、消除顧慮,接受抗抑鬱劑治療。
很多患者對抗抑鬱劑治療有很多顧慮。常見的顧慮之一為擔心藥物副反應。不少患者喜歡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或者在網上查閱各種相關內容,但由於一知半解會覺得說明書上寫的所有副反應,甚至包括一些罕見反應都有可能一一發生在自己身上。
其實很多常見副反應比如胃腸道反應、頭痛副反應僅是在治療初期會有,一般堅持服用幾天後會慢慢適應,到了藥物開始發揮抗抑鬱作用時,各種副反應會減輕消失。而且服用某種藥物有一些副反應,並不代表服用另一種藥物也會有副反應。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抑鬱症狀本身就以軀體各種不適為主,服藥初期會對原有軀體不適更加敏感,並不一定就是藥物副反應;另一個常見顧慮擔心服用抗抑鬱劑後會成癮。
其實抗抑鬱劑是沒有成癮性的,一些患者減藥停藥後出現一些不適,首先是因為治療本身不充分,減藥停藥後出現了症狀的複燃或者複發;或者減藥停藥方法不正確,如一下子劑量減少太多、停藥太快,產生了撤藥反應。因此減藥停藥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還有部分患者及家屬會理想化的尋找某種完美的治療:沒有任何副反應、一吃就見效、治療後保證不再複發,在這種期待下很容易受騙上當。
四、遵醫囑維持治療,定期隨訪的重要性。
臨床上很多患者治療一兩個月後便自行停藥了,或者症狀減輕後便自行減少藥物劑量,這樣很容易導致病情反複發作,最後變成慢性或者難治性的抑鬱症;還有部分患者治療2周或者一個月後症狀減輕,便偷懶不再去門診隨訪,自行購藥,其實抑鬱症治療的目標不是症狀的減輕而是臨床治愈,定期隨訪可以便於醫生判斷,及時調整治療。另外臨床還會出現有些患者服用抗抑鬱劑後出現躁狂或者輕躁狂的表現,但往往這時患者本人會感覺狀態很好,無法覺察出自己的變化,隻有定期隨訪才有助於醫生的觀察和判斷,一旦發現患者轉躁,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五、建立治療聯盟,共同抗擊抑鬱症。
抑鬱症的成功治療需要多方麵的共同努力。家屬、親友對患者的支持鼓勵,對治療的正確認識,及時與醫生的溝通,會使治療更加有效。因為門診時間畢竟有限,而且在與醫生交流時患者可能會選擇性的展現自己的某些方麵,而家屬親友提供一些對患者觀察認識的補充資料,會使醫生全麵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情況,做出更加正確的判斷。
處於抑鬱狀態的患者本人承受著精神甚至軀體的極大痛苦,影響生活治療,影響患者的家庭或者職業功能,並且抑鬱症自殺風險很高,一旦有患者疑似有抑鬱症,需要引起患者及家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