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的種類及症狀 如何治療效果最好

編輯:東方女性2016-06-15 15:25健康小常識
字體:
瀏覽:528次

  在醫學上,皮膚病是有關皮膚的疾病,是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如麻風、疥瘡、真菌病、皮膚細菌感染等。皮膚病是皮膚(包括毛發和甲)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後,其形態、結構和功能均發生變化,產生病理過程,並相應的產生各種臨床表現。皮膚病的發病率很高,多比較輕,常不影響健康,但少數較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病因

  皮膚做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麵反映出來。

  皮膚具備著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維護機體的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皮膚病是皮膚感染病與過敏性皮膚炎占大部分,不過隨著老化的退行性變化之老人性皮膚病,皮膚癌等也是重要的皮膚病,另外需注意因藥物治療疾病而引起副作用的各種皮膚障礙。我國人口多,患皮膚病的患者也多。

  皮膚病的種類介紹

  1.病毒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疣、傳染性軟疣、手足口病。

  2.細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膿皰瘡、毛囊炎、丹毒及麻風。

  3.真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節肢動物引起的皮膚病

  如疥瘡、隱翅蟲皮炎。

  5.性傳播疾病

  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6.過敏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藥物反應,如服用磺胺、肌注青黴素過敏。

  7.物理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銀屑病、單純糠疹及玫瑰糠疹。

  10.結締組織疾病

  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及皮肌炎。

  11.大皰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瑞爾(Riehl)黑變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發黑子病、顏麵-頸部毛毛囊性紅斑黑變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皺部網狀色素異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風、無色素痣、離心性後天性白斑、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貧血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

  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雄激素性禿發、多汗症及臭汗症。

  14.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白癜風、黃褐斑、雀斑、黑變病。

  15.遺傳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魚鱗病、毛周角化病、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

  16.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維生素缺乏症、腸病性肢端皮炎、黃瘤病。

  17.皮膚腫瘤

  診斷

  皮膚病的診斷與其他疾病一樣,必須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以下是詳細介紹:

  1.詢問病史

  皮膚科應重點詢問患者有無自覺症狀及持續時間、程度如何,皮損的好發部位及發生的先後順序、分布情況、形態、色澤及起病前有無其他疾患或用過何種藥物,有無全身症狀,與季節、氣候、生活及式作環境、飲食等是否有關,家庭中有無類似皮膚病,發病後診療情況及療效如何。

  2.體格檢查

  重點檢查皮損的分布部位、皮損的種類、數目、大小、形態、表麵及基底情況,顏色、水皰內容物及其顏色、排列特點及邊界是否清楚。

  輔助物理檢查有:

  (1)玻片壓診法 將玻片用力壓在損害上10~20秒,炎症性紅斑及血管瘤顏色可消失。

  (2)皮膚劃痕症 用鈍器劃皮膚,如在劃過處產生風團,稱為皮膚劃痕症陽性。

  (3)感覺檢查 包括溫度覺、觸覺及痛覺等。

  (4)濾過紫外線檢查 如黃癬病頭發呈暗綠色熒光,白癬呈亮綠色熒光。

  (5)棘層細胞鬆解征(尼氏征) 推移水皰向周圍擴散,正常皮膚被推動及水皰間外觀正常的皮膚被擦掉即為陽性。

  3.實驗室檢查

  (1)皮膚組織病理檢查 部分皮膚病有其特有的病理改變,可依此確診與鑒別診斷。

  (2)皮膚試驗 ①斑貼試驗 用於檢查接觸性過敏原。②劃痕試驗或皮內試驗 用於測定某種物質是否具有過敏反應(Ⅰ型)。③麻風菌素試驗 用於判斷麻風患者免疫情況。④癬菌素試驗 有助於癬菌疹診斷。

  (3)微生物檢查 皮膚真菌、麻風杆菌疥疹蟲檢查有助於相應皮膚病的診斷。

  治療

  其治療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藥。如果外用藥選擇或使用不當,往往無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皮膚病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相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霜劑、洗劑、軟膏、酊劑和乳劑等。不同的劑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適應證,故應根據不同病期的臨床症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不同劑型的外用藥。一般急性期局部紅腫、水皰、糜爛時,多選用溶液濕敷,可起到消炎、散熱作用;有滲液者,先用溶液濕敷,後用油劑。皮損處於亞急性期時,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可酌情選用糊劑、粉劑和洗劑,可發揮消炎、止癢、收斂、保護作用。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時,可選用乳膏、軟膏、硬膏等。

  物理治療也是皮膚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物理療法有:電療法、光療法、微波療法、冷凍療法、激光、水療法、放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