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最讓肌膚安心的潔麵水溫

  熱水潔麵的理論很早就被批判過了,後來又相繼出現了溫水、冷水,甚至冷熱交替潔麵法。究竟什麼溫度才能熨帖肌膚的心?其實,洗臉水的溫度應比體溫低一些,32℃~35℃之間。這個溫度,南方某些地區自來水就能夠達到,但北方則需要加熱自來水才可以。另外,有美容專家支持洗臉水先熱後冷的理論,這個方法僅對油性、混合型肌膚適用,對於中、幹性膚質就不太合適,對敏感肌膚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如何利用它?

  人體皮膚溫覺的溫度為20℃~47℃之間。當溫度在35℃左右,皮膚就會產生溫覺。所以像32℃這種潔麵溫度,皮膚感覺到的是溫涼而不刺骨,不用溫度計也能判斷出來。洗臉的溫度雖然固定,但若是幹性肌膚或者經常化妝的話,卸妝後應該選擇有溫感效果的潔麵品,更容易讓毛孔吐汙。而對於油性肌膚來說,有降溫效果的潔麵品不僅帶來清爽感,還能鎮住過於活躍的油脂分泌。

  37℃ 胃口大開吸收會翻番

  當肌膚裏的毛細血管都奔流起來的時候,就是接近37℃的“低燒”感覺。這時也是肌膚消耗很大、胃口特好的時候。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建議在護膚品和粉底之後用溫掌法加速吸收,獲得妝容的服帖感。

  如何利用它?

  我們沒有溫度計,也不可能時刻把它帶在身邊。沒關係!生活中,有兩個簡便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住利於肌膚吸收的37℃。在洗澡時,當視野裏充滿氤氳氣霧時,就是不溫不火的37℃,這個時候最適合做泥漿或者溫感麵膜。另一種方法就是很多達人護膚最後一步常用的溫掌法。當搓熱的雙手貼在臉上時,感覺暖暖的,這個能加速肌膚吸收的瞬間溫度差不多就是37℃。

  40℃ 2度之差沐浴功效天壤

  可能你覺得1℃~2℃的水溫差別沒什麼,當溫度超過讓皮膚感覺很熱的40℃後,幾度的溫差對於敏感的肌膚神經來說可謂地獄天堂。泡澡時,在42℃~43℃較高的水溫中,肌膚會暫時緊張起來,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讓人有活動的欲望。相反,在40℃~41℃適中水溫裏,卻能收斂緊張的神經,放鬆心情。

  如何利用它?

  如果會善用水溫調節肌膚乃至精神狀態,至少也算高手了。目的不同,溫度當然也要跟著變。有每天沐浴習慣的人,早上的沐浴應該是熱水澡,振奮精神;晚上的水溫則應該降低1℃~2℃,用溫水澡助眠。同理,那些熱觸感的纖體類身體乳都適合在白天用,比晚間效果好。

 降溫 菜鳥也能掌握的持妝法

  低溫、冰感護膚品是夏天的搶手貨,用它們急救曬後肌膚,甚至治療淺表燙傷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用法。在化妝師眼裏,這類產品卻是一年四季的座上賓。模特在長時間的外景、鎂光燈炙烤下工作,妙用它們來達到妝容持久的目的是化妝師常用的伎倆,我們完全可以照搬過來。

  達人怎麼做?

  像大S、吳佩慈這類道行深的高手會在上妝前敷一張美白麵膜。與其說想快速提升膚色均勻感,不如說是貪戀冰涼的感覺。打好了低溫的底妝,後麵的上妝也會通透持久。在植村秀化妝師阿治的化妝箱裏會專門有一層用來放很多冰感護膚品。他有幾個非常私房的手法:用透明的冰凝露調和粉底液按1:1比例調和,之後再在上妝後容易脫妝的法令紋、下眼瞼處壓抑一層薄薄的冰凝露。雖然清涼的感覺在10分鍾後就會銷聲匿跡,但是你感受不到卻始終存在的冰涼因子會一直發揮作用。

  升溫 高手用它來除皺

  很多醫學美容項目中,譬如脈衝光、電波拉皮等都是利用激光或者電波產生熱能傳導至皮膚深層,使纖維組織瞬間受熱產生立即性收縮,刺激膠原蛋白繁殖達到緊膚祛皺的效果。隻不過這個熱傳導的位置非常深,達到了真皮層,瞬時溫度在45℃~60℃之間,讓日常保養品和表皮能承受的溫度極限望塵莫及。不過,在達人看來這似乎不是“攔路虎”。

  達人怎麼做?

  在HR抗皺保養手法中有一個經實驗室證明的“指掐”動作,也能達到類似效果。比如,在塗抹了抗老產品後,用拇指和食指沿著法令紋、川字紋那些不滿意的地方“掐”著走,你會感覺皮膚有驟起的小痛感,能刺激肌膚深層的纖維組織收縮繁衍膠原蛋白。更高明的,會在每次使用熱感護膚品時大玩此手法,之後再跟上緊致抗老品,便是“居家脈衝光”法。
恒溫
 恒溫保養品?聽上去好神奇!如果你因此猜想它能讓肌膚保持一個恒定不變的溫度就是異想天開了。不過,這類產品最聰明的一點是能自動感知外界環境的溫、濕度變化來調節應對策略。好比說最早的倩碧深層水嫩保濕潤膚霜,就是利用“水磁場”不斷從外界環境抓水分子;嬌韻詩恒潤保濕精華液則是用紅藻精華和牛璜酸給肌膚造了一個“蓄水池”。有了源源不斷的水源,肌膚遇到極幹、極熱、極冷的環境都會啟動水分來調節“小環境”,從而達到恒溫恒濕的保養效果。

  達人怎麼做?

  因為如果你以為買回上述產品回家用就“一勞永逸”了,那很可能是——失望!所以把它稱做達人保養最高境界是有前提的。達人從來不會讓這類產品單打獨鬥,而是把它們作為保濕精華的“複印機”。就是說,在上了保濕精華後,再跟上這類有源源不斷產生保水因子的產品才能獲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