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河酒吧裏野孩子的現場,有時是張佺和小索兩人在唱,唱他們來自西北廣闊土地的詞與曲。有時是五人樂隊,“憂傷的手風琴手”張瑋瑋就在其中。張佺和小索(索文俊)都來自甘肅,那是一個神奇的省份,顏峻、王凡、馬翬、張瑋瑋、郭龍......一批中國當代實驗音樂、電子、搖滾、民謠領域中最頂尖的音樂人都來自那裏。張佺和小索1995年成立野孩子,歌聲粗曠而樸實: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對著黃河唱......北京夜未央,野孩子的歌有著流浪者濃烈的思“家”之情。那是一個漂泊無定、流離遷移的時代和國度裏,人們心中對於最古老的“根”的渴望、質疑、眷戀、沉吟。民謠質樸的凝聚力,正好吸納了許多京漂的樂迷,野孩子的努力,為幾年後席卷全國的新民謠熱潮鋪下了根基。
留下的人,還在路上
如今提起當年,張瑋瑋說:“其實河酒吧有兩麵,一麵是大家都喜歡的,烏托邦的,激情奔放的。其實還有另外一麵,就是那樣每天喝酒的生活也不能長久。”張佺也說到:“那個年代有一部分是虛幻的。每天都想著過得更快樂,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時代之轉變很快到來,2003年的SARS改變了中國許多方麵,也包括北京的地下音樂圈。 “當時整個地下樂隊的產業都因為SARS重新洗牌了,好多樂隊都回家了。”也是那時,河酒吧轉讓,2004年小索因癌症去世。
如今提起摯友的離開,張佺的表麵是平靜的。那之後,他離開北京來到了雲南,然後依然是到處雲遊,“開始新的生活。”佺哥重新上路了,剩下“小一輩”的張瑋瑋和郭龍,“當時完全就懵了,不知道該幹什麼。佺哥也走了,就剩我們在北京。對於我們來說那個生活時代結束了,我們長大了,在北京也要麵對更慘酷的現實。”